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德国法上框架合同理论的演变及其启示/陈进(18)
[71]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 2 版),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0-11 页。
[72]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上卷)(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91 页以下。
[73]屈茂辉、张红:《继续性合同:基于合同法法理与立法技术的多重考量》,《中国法学》2010 年 4 期;毕经纬:《继续性债务关系研究》,清华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5-9 页;李京法:《继续性合同基础理论研究》,清华大学 2003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33-34 页。
[75]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上卷)(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08 页。
[77]Michael Furmston, Takao Norisasa and Jill poole, Contract Formation and Letters of Intent,Newyork,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1998, p.265.
[78]BGH, Urt. v. 30. 4. 1992- Ⅶ ZR 159/91, NJW-RR 1992, 978.
[80]参见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上卷)(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99 页;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1 页。
[81]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50 页。
[82]Fikentscher/Heinemann, Schuldrecht, 10. Aufl., Berlin: De Gruzter Recht, 2006, Rn. 136;Christiane Hoffbauer, Der Rahmenvertrag in der Lieferbeziehung, Logos Verlag Berlin, 2010, S.22; Georg Fuchs-Wissemann, Die Abgrenzung des Rahmenvertrages vom Sukzessivlieferungsvertrag,Dissertation, Marburg, 1980, S. 107.



出处:政治与法律 2013年第3期

总共18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上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