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事执行监督与违法情形调查/盛楠(2)
6、违法使用、截留、挪用甚至侵吞、私分执行款物。执行标的物不及时发放给债权人,执行款长期滞留在法院帐户上,为违法使用、截留、挪用执行款物创造了条件;或者故意将某一案件的执行款物发放给另一案件的债权人,随意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执行中违法情形的调查工作
对法院民事执行工作中违法情形的调查,虽说主要是针对一般违法情况的调查核实,但同样要重事实、重证据,依法确定违法情形是否存在,并以此为依据,对违法情形提出处理意见。
1、先调阅执行卷宗,了解执行的具体情况。有的违法情形,从执行卷宗中就可以反映出来,如,对提出的异议没有书面裁定回复;超标的查封、扣押或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对查明的财产没有及时采取执行措施,造成财产流失等。
2、查明违法的主要事实,固定证据:提取、收集有关法律文书等。在查阅执行卷宗时,对相关的法律文书、材料应在第一时间复印收集,并由执行人员签名认可材料来自执行卷宗。同时还要到标的地提取采取相关强制措施的法律文书。执行中存在的违法情形,一般通过查看有无法律手续和使用法律文书是否合法等即可体现出来。
3、询问当事人、知情人,核实情况。一是询问执行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二是询问协助执行的有关单位人员,如银行,被执行人单位等;三是询问相关的案外人和证人。
4、找司法执行人员谈话,了解起因、动机等,听取辩解。如果认为违法情形确实存在,并与执行人员个人有直接关系,需要向有关部门提出处分意见,那就应当找相关执行人员进行调查谈话,以确定违法的责任。
5、提出纠正违法的检察意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司法部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在诉讼活动中的渎职行为加强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第三条第(九)项和第十条第(二)项,对违法情形经核查确已存在,属一般违法,不涉嫌犯罪的,以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方式,通知法院予以纠正。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认为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方式过于严厉,就以检察建议的方式建议法院纠正,只要能达到纠错的效果,这种变通也未尚不可。
6、提出更换办案人或对责任人提出行政处分意见。从纠正违法的效果着想,宜对存在的违法情形先提出意见进行纠正,待法院对该违法情形认可并予以纠正后,再提出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如果同时提出,往往会因顾及对责任人的处理,而法院不认可违法的存在,这样会使检察监督工作造成被动。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