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调整对象的属性及其意蕴研究/孙莹(15)
{26}大村敦志.民法总论[M].江溯,张立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27}李道军.法的应然与实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5.
{28}罗尔夫•克尼佩尔.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M].朱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5.
{29}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26.
{30}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M].李静冰,姚新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16.
{31}刁荣华.法律之演进与适用[M].台北:汉林出版社,1977:112
{32}马尔琴科.国家与法的理论[M].徐晓晴,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序言.
{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
{34}张世明.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1.
{35}李道军.法学导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5.
{36}徐忠明.学术史的内在理路:以中国法律史为例[J].云梦学刊,2008,(4).
{37}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04.
出处:《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总共1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