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吴松(2)
二、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犯罪的直接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想新事物,但暴力、色情文化也相伴而来,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处于青春期过程中的未成年人。英国心理学家认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对未成年人具有极大的危害,媒体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为未成年人模范的对象,久而久之,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并且残忍,好斗,很容易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暴力犯罪,另外,一部分影视作品为吸引观众,对黑社会性质、恶势力团伙犯罪信息进行大量报道,对犯罪动机,作案过程进行过分详细的描述和重现,这给一些善于模仿的有劣迹的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条件,他们不仅学会了作案手段,还学会了反侦察、反审讯的伎俩,成为犯罪的“高手”、专家”。再者未成年人生理结构的明显变化引发其心理上的变化,好奇心增强,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别是对于与生理变化有关的信息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媒体中的色情内容满足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些未成年人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抵挡不住诱惑、抑制不住心理和生理的躁动,便会产生尝试的念头,很可能诱发强奸等性犯罪的发生。另外沉溺于网络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过程中,虚拟的人物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未成年人的心理被随意放大,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难以协调,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长期痴迷网络,由于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付高昂的上网费用,很可能实施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性犯罪。
三、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家庭被成为人生的第一堂课,使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的影响对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很重要的原因。
四、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目前不少学校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教育被忽视,法制教育严重缺失,这种种因素都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五、未成年人轻缓刑事政策执行偏差的误导
近年来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轻缓刑事政策,出现了不顾案件具体情况一味从轻的极端化趋向,对未成年人形成误导:未成年人犯罪不会受到严厉处罚。因而一些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时更加肆无忌惮,还有一些成人故意利用未成年人在一线实施犯罪逃避打击。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