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再探俗语中的法意/谢可训(2)

准确把握俗语背后的思维特征。哲学上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把握俗语背后的思维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俗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作为民间文化之一种,俗语中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思维特征。

首先,其以富于暗示的模糊思维区别于西方论证严密的逻辑思维。俗语记录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感悟,多诉诸直觉和暗示,惯用比喻例证、格言警句来表达思想,缺乏严格的推理论证,也没有规范严谨的表达形式,以致东鳞西爪只言片语,简洁有余而明晰不足,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具有较大的模糊不确定性,很难直接援引作为断案的依据。也唯其如此,它们发挥作用的领域才更加广泛,较之只调整相对重要的社会关系而“不理琐事”的法律而言,俗语的调整范围超出法律而及于法外空间,可以说鸡毛蒜皮无所不包,堪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指南,因而也就更具“润物细无声”的持久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法律调整的规范真空。

当然,模糊思维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一则不够严谨而自相矛盾,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如“有理走遍天下”与“有理无钱莫进来”,“夫债妻还,父债子还”与“一人做事一人当”,“染缸扯不出白布”或“近朱者赤”与“出淤泥而不染”,“路不平,有人踩”与“枪打出头鸟”等,两两之间的语意就互有抵牾之处。由于俗语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不甚明确,人们几乎总能从自身立场出发从中挑出于己有利者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所以,这就不能不影响俗语对人们行为的劝导和规范作用的实效。二则与时俱化而变动不居,以致鱼龙混杂妍媸莫辨。旧的俗语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头换面,如“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现在常被说成“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这或许是因为在拜金主义大潮的裹挟下,金钱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上升,人们更多“喻于利”而更少“喻于义”吧。此外,在新的社会环境包括网络环境之下,许多反映社会现实或民众意愿的新兴词汇不断涌现,如“该出手时就出手”、“给力”、“接地气”、“压力山大”等,它们的存在当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长久来看其生命力究竟如何,仍有待于时间的检验。还有一些象“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之类的说法,似在鼓吹无原则的实用主义,能否经得起时间大潮的冲刷只怕大有疑问。

其次,其以向内对心的减法思维区别于西方向外对物的加法思维。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是资源的有限供给与人类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即“僧多粥少”。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东西方采取了不同的路径。中国基于“人之初,性本善”的假设,主要从“僧”的角度着手做减法,提倡“克己复礼”(儒家)、“为道日损”(道家)和“息心去欲”(佛家),强调抑制人欲的无限膨胀,以减少人对外物的欲求;而西方主要从“粥”入手做加法,通过加大资源供给来满足人的需求,并基于人性恶的假设强化制度设计,以保障资源的合理分配。如果说西方智慧重在做大蛋糕并分好蛋糕,东方智慧则强调克制人对蛋糕的无度索求。两者其实各有其合理性,可以并行不悖而相得益彰。试想,苟能物质日丰而物欲日减,这样的人生岂不是日趋于幸福吗?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