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论目标管理/高宏道(22)
X理论强调外因和客观,把人放在被动地位。Y理论强调内因和主观,注重发挥人的主动性。麦格雷戈的这一学说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二)需要层次论。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所首创。他认为人的需要有5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①生理②安全③社交④尊重⑤自我实现。其含义是:①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②安全需要,包括心理安全与物质安全。如没有盗窃、威胁,预防事故,职业有保障,退休有保险。③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归属感,人与人之间有同情、互助、赞许。④尊重需要,受到别人尊重和自己内在的自尊心。⑤自我实现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觉得生活、工作有意义。
马斯洛认为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才会产生高级需要。已经具备的需要的满足感,不再有激励作用。马斯洛的理论,有明显的缺点,但也有合理的部分。
(三)双因素理论。
196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也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他认为,企业中各种影响工作情绪的因素,可分为满意因素和保健因素。其中,成就感、责任感、赞赏、工作本身的内容使人满意、上进心等都是激励因素。具备这些因素,可以使人产生激励作用,加快人的进步。另外,管理体制,政策、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属于保健因素。如果这些得不到保证,人就会消极。可是如果满足了,也仅止于维持原状,不能使人振奋。我们认为,双因素是可以转化的。尤其要防止把起激励作用的因素转化成保健因素。本来实行有针对性的奖励。给人的虽然是物质,实际上物质是形式,精神上得到赞赏的满足是主要的。可是,把奖金变成逢年过节发一点东西,成为定例,发了,也仅止于没有不满,而没有激励作用。
关于Z理论,就不再介绍了。
中国古代也有人性善人性恶的争论,往往各执一端,很难说服对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有“我们应该相信群众”的论断,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永远存在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认为,“调动积极性”的说法,不尽科学。
我们认为,职工都是想把工作做好的,这种积极向上、建功立业、通过诚实劳动建设一个好电厂的积极性本来就存在。所以,我们说,不是“调动积极性”的问题,而是如何尊重这种积极性、爱护这种积极性的问题。如果承认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承认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这样的观点,那就不要做一些打击群众积极性的事。


总共23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