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信访排名背景下基层信访工作开展的现状调研及问题对策的分析/刘桂强
【摘要】信访排名始于2005年1月制定实施的《信访条例》。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对于信访工作中失职、渎职行为,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这种排名式通报成为悬在基层镇府头上的一把利剑。在基层政府,各级党政领导人成为信访责任人,其辖区访民进京上访次数与干部升迁挂钩。这政绩考核的压力下,基层干部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这种压力又以不同方式转嫁到访民头上,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信访制度改革的号角,信访排名取消后悬在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复存在,升迁压力大大减轻,基层信访如何面对信访排名取消背景下的工作?由此提出本课题的三个问题:信访排名取消基层信访工作的开展效果如何?取消信访排名地方如何重视信访工作、会出现哪些问题?信访排名取消后基层矛盾如何化解?
本课题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借助江夏区政府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志愿者协会成立信访服务团的契机,以信访排名取消背景下基层信访工作开展的现状调研及问题对策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对基层信访工作的探索,为基层信访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改革 信访排名 基层信访 信访服务团 现状调研 问题对策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1.信访制度在社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信访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和传统的政治制度安排。早在《周礼》里就有“肺石听辞” 、“路鼓之制” ,这是百姓向皇帝、中央机关上访的最早记载。路鼓后来演变为“登闻鼓” 、“鸣冤鼓”、“邀车架”等不同的方式。明清时期“京控” 则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以上都是我国信访制度的雏形,在封建社会成为普通民众向社会顶层表达诉求的一种手段和渠道。新中国建立至今,尤其是对正处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社会,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面对各方利益相互交织、多方诉求碰撞积累的现状,信访制度作为一项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期需求的制度,在公民权利救济、政治参与、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访制度俨然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维护社会和谐、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
2.中国信访排名的产生
“信访排名”制度始于2005年1月,措辞严厉的《信访条例》修订完成,并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根据这部《信访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对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 国家信访部门每月会对各省(市、区)“非正常上访”人次数进行排名,各省市信访部门也会对各地市排名,直至县市及乡镇政府。由于信访案件多发于基层,县市级及乡镇政府的信访工作,随即成为对当地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这一指标又逐步演化为:各级党政领导成为信访责任人,其管辖的辖区内访民进京上访次数与党政领导的升迁直接挂钩。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