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宪法原则/秦前红(7)
16 Jean_—Jacques Rousseau,The Social Contract and Discourses, G. D. H. Cole翻译,New York:
E. Dutton,1950,14.
17 参见何华辉:《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18 参见何华辉:《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2—55页。
19 [法]莱昂·狄骥:《宪法学》中译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年版,第67页。
20 赵宝云著:《西方五国宪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7页。
21 参见何华辉:《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57页。
22 参见何华辉:《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李龙著,《宪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6—97页。
23 [澳]约瑟夫·A·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著,李东燕译:《主权的终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24 参见:《人民代表大会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6页。
25 参见:周叶中、江国华,《主权的逻辑与悖论》,载于中国宪法学研究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
26 本文所列举的诸多问题到底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内在缺憾,还是运用和理解人民主权原则的不当所引致的问题,当然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但这些问题无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