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刑事法律责任/唐青林(3)
  经审理查明,原审判决认定上诉人苏某某、陈忠政、何红旭,原审被告人蔡云良的上述犯罪事实清楚,且上述事实及原审判决所依据的证据均经原审庭审质证,在法院审理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法院予以确认。
  法院认为,上诉人苏某某、陈忠政、何红旭和原审被告人蔡云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其行为均已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应予惩处。但原审在刑事判决中作出民事赔偿和财产处分的裁判,没有法律依据,应予纠正。首先,本案的权利人没有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即判决书中没有民事诉讼主体,且本案亦不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简称《规定》)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附带民事诉讼的范畴;其次,本案原审被告人的行为侵犯的是商业秘密所有者知识产权权益的行为,并非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的财产,所扣押的设备等也不是违法所得,且并非全部是由侵权部分组成,不应适用刑法第六十四条和《规定》第五条中有关追缴、返还财产的法律规定;再次,冻结的合同款是博远公司与案外人之间的经济往来款项,不应用本案的刑事判决来调整被告人与案外人的民事法律关系。综上,本案不应在刑事判决中作出民事赔偿和财产处分的决定。对于上诉人和辩护人提出的相关上诉理由和辩护意见,经查属实,应予采信。原判定罪准确,量刑适当,但适用刑法第三十六条错误,应予改判。法院依法判决如下:维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2007]沈高新法刑初字第37号刑事判决的第一项和第三项中的没收作案工具部分;撤销上述判决的第二项和第三项中的扣押、冻结财产返还部分。

专家点评
本案中,原审被告人上诉认为,其侵犯的是沈科仪公司的商业秘密,并非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的财产,所扣押的设备等不是违法所得,且并非全部是由侵权部分组成,不应适用追缴、返还财产的法律规定。那么,在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时,应当承担哪些刑事法律责任呢?
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行为侵犯的是商业秘密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权益,商业秘密作为权利人的一项无形资产,并不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故侵犯商业秘密罪与一般的侵犯财产权的刑事责任有所不同。
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的规定,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应当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二百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的“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应当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单位犯罪的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刑法》第二百二十条规定,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一十三条至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