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研究/张鸣
我国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张鸣,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公证处 公证员
摘要:资产证券化凭借其在加强基础资产流动性、改善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散信贷风险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已经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主流的融资方式。对我国而言,传统的融资机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要解决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盘活存量资产、增强资产流动性,让经营性资产真正动起来是首要的一环,而资产证券化是实现这一环节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明确和实践的检验,建立科学完善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明确相关法律关系和问题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做些粗浅的分析,以期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债权转让 资产信用 风险隔离
一、引 言
自美国投资银行家Lewis Rainier在1977年首次使用“资产证券化”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中,资产证券化模式凭借其在加强基础资产流动性、改善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散信贷风险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已经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主流的融资方式。对我国而言,传统的融资机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要解决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盘活存量资产、增强资产流动性,让经营性的资产真正动起来是首要的一环,而资产证券化是实现这一环节的最佳途径。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处理,资产实体被契约化为一份份可供出售的标准化单位,不易流动的资产被转化为高流动性的交易型资产,从而大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释放沉淀资本的经济潜能,缓释长期金融活动所积累的信用风险,从而真正落实中央政府“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经济发展思路。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明确和实践的检验,建立科学完善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明确相关法律关系和问题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做些粗浅的分析,以期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和特征
资产证券化的主流定义是指,对于缺乏流动性但可以在未来产生稳定、持续和可预期现金流的资产,通过对资产进行法律关系重构、交易模式设计、风险隔离、价值发现和信用增级和收益服务等一系列处理后,使其收益份额化、标准化和可交易化,并据此发行可供资本市场投资的证券,并以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偿付证券本金和收益的融资安排。在资产证券化的眼中,只看重资产和未来收益,而不用去管资产现在究竟是谁的,只要是具有在未来稳定现金流产出的资产,都可以通过风险隔离处理和证券化操作,使其脱离原始权利人而独立存在,不受原始权利人自身的风险因素影响,在资产支持证券运作期间以其现金流负担和偿付证券本金和收益。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关系处理和交易结构设计,帮助原始权利人将沉淀在基础资产中的长期经济价值一次性释放,将固定的资产以现金的方式流动起来,增强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周转率,间接地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帮助融资方实现自我造血的功能。同时,将传统的对融资方的信用融资管理模式转换成为对资产信用的管理,利用市场机制和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承接和缓释资产的信用风险,促进资产融资的良性循环。
总共1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