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研究/张鸣(2)
可以说,资产证券化是将对资产的信用管理与证券的流通属性完美结合的典范,资产证券化技术巧妙的将原本对融资方复杂的信用管理转换为对基础资产简单的信用管理,提前锁定和标准化未来的风险形态,改善作为衡量流动性风险敞口的融资缺口,降低非标因素的风险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和成功率,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机制和投资者的风险嗜好和承受能力将资产的收益与风险进行分离与重组,不仅将那些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风险隔离效果、自身担保属性、独立存在能力和稳定收益产生的资金源,而且实现了沉淀资产的激活和潜在商业风险的缓释。资产证券作为创新的金融工具较之传统的融资手段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第一、证券化是围绕基础资产的收益品质展开的,立足于将对融资方的信用管理转为对基础资产信用的管控。具体来说:
1、资产证券化是对传统企业信用融资的创新,实现了企业信用基础向资产信用基础的转化。传统的企业信用融资模式中,出资方在融资前需要考虑的是融资企业的整体信用品质和经营运作情况,需要了解涉及企业各商业环节的信用状况和营业水平,实施成本过高,操作起来费时费力十分繁琐和庞杂。而在资产证券化融资中,由于风险隔离和资产独立的实现,出资方只需要考虑基础资产的信用品质和收益水平即可,不再需要去考虑企业的信用或经营状况,极大地降低了投资风险和操作强度。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处理,融资信用已经转变成为资产信用,并通过基础资产的独立、安全、风险隔离、现金流产出以及信用增级等措施得以体现。证券化的过程将基础资产原本相对封闭、静态的信用价值激活并转变成流动性高、可在资本市场上快速交易的证券产品,不仅提高了资产利用率更是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2、资产证券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成本。金融交易市场中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投资方、融资方所占有的信息是不一致的,融资方所具有的先天信息优势容易导致资产估值失真,影响投资实现。而资产证券化时,基础资产需要从融资方处完全剥离,并需要经过第三方机构评估、审计、估值,这都有助于发现和展现基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投资者正确判断投资策略提供保障。在进行信用评级时,考察的对象仅仅是基础资产本身的质量,评判的因素只针对资产品质、其产生的现金流状况以及整个证券化交易结构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不受发起人因素干扰,可以更加准确和客观。在进行信用增级时,增信的对象是原始权益人的债务风险被彻底剥离之后基础资产,并以基础资产未来的安全性和收益稳定性作为增信内容。
总共1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