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新旧法交替之际谈谈行政诉讼/王卫洲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新的行政诉讼法将于2015年5月1日实施,专家学者以及其他法律人士都为其点赞,回顾一下原行政诉讼法,其实并不能说多么滞后,媒体报道新法的很多亮点在原行政诉讼法都是有规定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大家能否遵守,特别是人民法院能否遵守,作为司法机关人民法院是行政诉讼主导者,人民法院如果遵守法律即使法律不完美依然能够司法实践补救,人民法院若不愿遵守法律,再完美的法律没有任何意义,回顾一下以前的经历我感觉行政诉讼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但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仅靠法律规定就可以:
一、最高法院和各省高级法院下放再审权限。
原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二规定了“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
可见行政诉讼的申诉是由当事人自行选择上一级人民法院或者原审法院申请,我想每一个当事人都愿意选择上一级法院,但是最高法院和各省高级人民法院均作出规定,要求行政案件申诉需要向原审法院提出,法律给与当事人的选择权,就这样被人民法院行使了。
新的行政诉讼法将该条改为“第九十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这一修改将原审法院再审权限否决,无疑杜绝了各级法院运作的空间,但在现行《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民事再审案件应当上一级法院提出,最高法院和部分省高级法院曾却出台内部意见,要求到原审法院申请再审。行政诉讼会不会旧戏重演,笔者甚为堪忧。
二、立案审查时间超期问题和不予受理裁定问题。
原《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但是各级人民法院在行政案件立案审查上,基本上没有遵守过该条规定,立案庭没有立案审查的权力,往往由行政庭越庖代俎,有些地方甚至要院长签字,没有半月二十天天基本上不会审查完毕,对于法院决定不予立案大多只有一个电话回复,不会有书面裁定,当事人虽然不服但上诉无门,当然根据最高法院行政诉讼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但这条规定相当于废纸,上级法院对这种起诉从不理睬。
新的行政诉讼法将既审查立案改为登记立案,并要求法院对立案材料出具书面凭证,并将“七天之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的司法解释内容引入新法,应该说是比较完善了,但是原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法院不会遵守,新的规定会遵守吗?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