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育立法与教育体制创新研究/罗许生(4)
三、教育资源的分配享用机制创新
1、教育资源分配的基本模式
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有权力和市场两种模式,权力配置模式主要是通过行政权力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使用。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大体还是采用计划方式,通过行政权力进行分配,如211大学的设置、985工程的实施、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的设置等等都是行政权力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的典型方式。权力配置模式能够弥补市场模式的不足,但其在内部与外部均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与效率,往往会重点支持一两所学校的发展,很多县市一所重点中学竟然占整个县一半以上的教育经费,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市场配置模式就是通过市场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市场配置模式能够解决权力配置模式中出现的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问题。但利用市场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需要处理好教育的公益性与营利性问题,处理好学校与行政权力之关系。两种配置模式各有利弊,但是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上升,政府对教育资源的供给原来越有限,单靠权力配置难以满足教育需求。由此,给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在教育资源分配机制上,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教育资源分配单一化、一刀切的模式,充分注重社会不同阶层的差异需求,有效利用好计划于市场两种分配模式,增强教育资源分配的兼容性。
2、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及其相关制度。
第一、确定教育资源分配的重点领域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要矛盾是一方面教育公平要求政府平均分配教育资源,保证教育的基本需求。同时为了保证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又必须重点发展一些学科与学校[7]。如北京大学一个大学的投入比一个省甚至几个省份大学投入还多。如何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是分配教育资源时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在政府对教育有限投入的现状下,应该重点发展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在满足最基本的学校生存需求的条件下再重点发展若干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领域,政府投入是主体,地方应该通过立法统筹管理好本省义务教育,防止出现义务教育领域的畸形分配。过度的市场化,将义务教育推向市场,导致出现名校“马太效应”。名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出大量明星学生、尖子生。反过来这些尖子生、省市状元的诞生又进一步扩大了名校影响力,进一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很多时候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起到的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作用。应重点扶持贫困地区高中教育,合理布局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资源共享。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