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育立法与教育体制创新研究/罗许生(5)
第二、建立对农村的有效补偿机制
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晚上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要素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农村教育发展的薄弱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近些年地方和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诸如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的加分投档、定向培养等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不能有效遏制城乡教育差距的继续扩大。因为这种“中端控制”政策并不能弥补城乡差距造成的起点不平等,而为了进行“平衡”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反而容易造成更大的差距。建立对农村有效的教育补偿机制才是治本之源。今后中央与地方教育立法,特别是地方教育立法可以先行将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农民工子女、少数民族子女、边远落后地区儿童作为重点补偿对象。明确补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教育资源的再分配。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丰富补偿方式使弱势群体能过合理得到补偿,实现教育公平。
第三、建立招生约束机制,防止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出现“二八法则”现象。
学术自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行政权力的不断下放,学校自我管理权限扩大。但学术自治并不代表学校不收监督制约。现有的招生制度赋予学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如研究生招生34所部所高校具有自主划线权。高考中这些部所也有一定的自主招生名额。这些自主招生名额往往是腐败产生的温床,同时也容易被学校利用垄断教育资源。中小学名校更是如此,一些地区政府的可投入往往集中在一两所学校,而且这些学校还可以通过收取高昂择校费来垄断教育资源。因而在这些地区,条件最好的学校能够吸引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吸引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支撑起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政府更多的投入。而一些条件差的学校则出现老师差、学生差、环境差,导致投入少的恶性循环。少数的学校垄断了大部分的教育资源,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二八法则”现象[8]。为防止教育资源配置出现“倒挂”现象,应该建立招生约束机制。建立学校内部自我约束与接受社会监督机制,保证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进行。同时要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性,严肃查处招生工作中的违法、违纪事件提高对相关责任人的惩处力度。
第四、建立反向激励约束机制。
所谓反向激励是指通过与激励目的与方法不一致的得手段来实现实现激励目的的特殊方法,这种激励方法目的与手段方向相反,但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反向激励约束机制,让条件越差的学校老师的待遇越高,鼓励优秀教师到落后地区执教,对于到落后地区执教的优秀教师给予职称评审、职务提升等方面的优待,以缩小城乡教师水平差距,弥补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同时,还可以启动所谓“评差”的反向激励机制。过去我们都是评优,对于评为优秀的教师、学校给予各类奖励。建立这种“评差”的反向激励机制之后,对于被评为最差的学校,对其学校领导、教师及其主管教育的领导扣除其50%的年终绩效津贴。通过这种揭露问题、寻找差距、鞭策后进的做法引导地方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尽量做到均衡。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