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区分交通肇事中交通行政管理上的责任与刑法上的责任/张乃军(2)
区分交通行政管理上的责任与刑法上的责任是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解释》第1条明确规定对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应在“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依法定罪处罚。从《解释》的立法精神看,对于涉嫌交通肇事罪的案件,审判机关应再次对事故责任进行审查、认定,以确定是否满足交通肇事罪的责任要求。由于刑法上并无责任的法律拟制,作为构成要件的责任认定的基础应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力,即行为对事故发生所起的作用力。逃逸发生于事故发生之后,当然不是事故发生的原因。
因此,逃逸行为不能作为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之责任认定的依据。
上述结论可以通过对《刑法》和《解释》进行体系解释得以证成。根据《刑法》和《解释》的规定,逃逸行为既影响量刑,又影响定罪。
《解释》第3条也明确交通运输肇事逃逸行为的刑法评价是以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刑法》第133条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作为量刑情节,和定罪无关。从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的要求看,人身伤亡事故,死亡人数不满3人的,行为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才构成犯罪。
根据《解释》第2条第2款第六项的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在本条规定的情形下,虽然逃逸行为作为定罪情节,但其也并非构成要件之责任认定的依据。行为人仍应同时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时才成立交通肇事罪。
可见,在刑法上,逃逸行为不论作为定罪情节还是量刑情节,都和事故责任的认定没有关系。那么,就本案而言,如果事故发生后,管某某没有逃逸行为,还能否认定其负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笔者就此案和多名一线的办案警官交流,他们均表示如果不考虑“逃逸”因素,管某某对事故仅承担次要责任,李某某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之所以作出管某某对事故负主要责任的认定,主要是基于《条例》第92条关于责任的法律拟制。
因此,无论从法理还是法律的角度看,对于交通肇事案件的责任认定,都应区分交通行政管理上的责任与刑法上的责任,这不仅能够体现对罪刑法定主义及责任主义原则的贯彻,又能够避免错误裁判,实现法律对人权的保障。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