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论民族法制和民族关系/王忠平(5)
城市中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除具有敏感性、复杂性、特殊性等特点外,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处理难度增大。一些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比较错综复杂,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是新出现的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有的问题跨地区和部门,协调处理难度大;还有一些问题是多数人的过激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和极个别的破坏活动交叉在一起,加大了处理问题的难度。二是群众性突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城市里是“弱势群体”,遇事容易“抱团”,把涉及个别民族成员的问题,往往看成是“本民族”的事情,特别是在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下,很容易酿成群体性事件,并且常常伴有上访、聚集、静坐、串联、游行等行为。三是对抗性趋强。城市中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对抗性,有的问题是少数民族成员与当地群众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也有可能转化为少数民族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之间的对抗,甚至出现冲击党政机关的严重群体性事件。四是危害性加大。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有的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既有社会影响,又有经济损失;既有国家、集体利益的损害,又有个人利益的损害;既有直接危害,又有间接危害。一些问题由于“连锁反应”,规模从小到大,往往酿成局部范围的不安定,危害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受外因与内因的影响,我国民族关系较之计划经济时期而言,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内容,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它更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而传统的调节民族关系的体系由于定型于计划经济时代,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现状。因此必须进行改变和创新,才能更好的解决民族关系中新出现的问题与矛盾。
二、 强民族法规建设,建立以法律调节为核心的民族关系调节体系的必
然性
1、民族关系的调节方式及其比较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了正确规范和引导民族关系,保障其沿着正确的健康的轨道发展,运用了很多种调节方式。根据所使用的工具的不同,可以将这些调节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行政调节。行政调节是指行政机关包括那些经过授权的组织通过制定、实施政策或直接查处、干预有关事件,来调节民族关系,它是各国政府在民族关系调节中经常而普遍使用的一种调节方式,因为制定并实施政策是政府的一项固有权力,是政府为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一目标的基本工具或手段。各国运用政策调节民族关系,就是围绕民族关系的各个方面,制定实施政策。我国调节民族关系的政策主要有(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是我国带根本性的一项政策。(2)、民族干部政策。就是国家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包括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规定少数民族干部应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当,选派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沿海挂职锻炼,举办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等。(3)、民族经济政策。就是国家从政策上调节民族经济关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发展,缩小后进民族与先进民族的经济差距。主要措施有如在投资上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倾斜,财政上给予民族自治地方机动金、预备费、民族补助款三项照顾,对边远山区、牧区的民族贸易企业实行自有资金、利润留成和价格补贴三项照顾,减免税收,提供优惠信贷,内地经济发达省份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对外开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行特别帮扶等。(4)、民族文化教育政策。就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具体措施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实行双语教学,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扶持民族文艺创作,创办民族高等院校、培养民族人才等。(5)、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就是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赋予各民族拥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权利。(6)、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就是宗教信仰自由,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每个公民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种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每个公民,无论是信教还是不信教,信这种宗教还是那种宗教,政治上一律平等。(7)、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就是注重与少数民族爱国人士的密切联系,与之建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其在团结和联络少数民族群众中的作用,调动其为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作贡献的积极性。我国以民族政策来调节民族关系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体系。它对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发挥了基本的主要的作用。


总共13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