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论民族法制和民族关系/王忠平(6)
二是社会调节。所谓社会调节,就是利用民间(非官方)——个人、团体和舆论的力量处理民族关系延续中出现的问题,使之保持在正常、和谐状态。
利用个人调节民族关系。一是指由双方代表直接面谈,协调解决问题,达成协议或取得一致意见后,各自再去做本民族群众的工作。通过直接交谈,不仅可以消除误会,缓和紧张关系,而且为一方向另一方表示歉意或承认错误提供了适宜的场所。是一种自觉、主动调节民族关系的方式,值得大力提倡;二是通过与当事人双方联系密切、关系友好,有较大影响力的第三者(中间人),在当事人双方之间牵线搭桥,沟通联络,传递信息,为双方当事人表达意见、看法,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中间人还可以利用与双方的关系做一些规劝、说服工作。
民间团体在维护民族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团体由各方面的人士组成,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联系广,利用民间团体调处民族关系大有可为。例如,我国的各级各类宗教协会、各类民族研究学术团体等都在处理宗教问题、民族关系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舆论是通过改变人的内心世界,如思想观念等而发挥导向作用的。利用舆论调节民族关系主要是指:(1)、为人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提供标准。民族关系中的是非曲直,舆论会作出明确回答;(2)、形成维护、珍惜民族关系的良好环境;(3)、颂扬民族团结中的好人好事,批判、谴责破坏民族关系的行为,对民族关系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苗头进行批评教育。
与政策调节方式所不同,社会调节不是运用官方的强制力,来要求人们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依靠民间的自发力量,促使人们按一定的是非标准去自觉、自愿的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是法律调节。法律调节就是指通过民族关系方面法律的制定、执行、遵守以及宣传教育来规范民族关系,建国以来,我国制定了一批专门调节民族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大量的有民族关系调节内容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包含《刑法》、《婚姻法》、《森林法》、《草原法》、《商标法》等在内的其他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促进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行政调节、社会调节、法律调节这三种调节方式各有特点,各有长处与不足,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调节方式都不能完全达到目的,使民族关系得到健康发展。这就有一个互相搭配、综合使用的问题,但并不等于说三种方式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不同的调节体系有不同的结构和重点,不同的调节体系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要。就三种调节方式组成的任何一种调节体系而言,通常,社会调节在每一种调节体系中都只能充当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主要手段,这样,就只有行政调节和法律调节两种方式可以充当主要手段,形成以行政调节为主和以法律调节为主的两种体系。但究竟是选择以行政调节为主,法律、社会调节为辅的体系呢?还是选择以法律调节为主,行政、社会调节为辅的体系呢?这就涉及到两种体系主要是两种手段,即行政调节和法律调节的比较问题。


总共13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