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节法初探/吕忠梅(6)
(四)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其他相关制度
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因素很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也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制度有:
1、技术进步制度
产业结构高级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资金能力和技术结构的高级化,可以说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核心是技术结构的高级化。因此,国家的技术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技术进步法律制度都必须以适应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立法目标。
2、能源结构调整制度
能源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置疑。一国的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也是直接相关的。一些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经历了以煤炭为主向石油为主的转换过程,产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各国都十分注意采取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能源调整制度,如发展节能型产业,尽可能利用廉价能源,节省资本和劳动的投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3、区域开发制度
区域开发是关于一定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具体而言是确定一定区域的功能和发展目标,统一考虑工业、农业、城市、乡村、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统筹安排。区域开发中的生产力布局也是与产业结构设置直接相关的问题。如发展规模经济必须要求有相对集中的工业布局,但是工业过于集中又会引发人口密集、城市急剧膨胀、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合理布局也就成为产业结构调节法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4、环境保护制度
经济的发展和实现某些产业高速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必然带来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在制定产业结构调节法时也必须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社会公害,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影响整个产业结构合理化目标的实现。所以,产业结构调节法也必须考虑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相协调,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求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产业结构调节法应成为我国宏观调控法系统中的基本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客观上要求政府行使经济职能,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治愈市场失灵,引导市场经济并保障公共利益,然而,国家选择何种法律制度作为行使经济职能的基本点则直接关系到宏观调控的成败。我国长期的经济立法实践表明:必须以产业结构调节法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立法体系中的基本法。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