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公安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考/龚福业(3)
三、公安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
当前,公安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总的来看都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社会人”成为社会关系的新角色。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是“单位制”社会,城市居民在企事业单位中,农民在生产队中,国家对人的管理基本上都是通过“单位”来实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形成过程中,人、财、物大流动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社会各个领域的“单位”概念被极大的削弱,加之个人、单位、社会等诸多内外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无单位、无领导甚至无固定职业的“社会人”出现,并成为社会关系的新角色。由此,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引发了人与人,人与单位,人与社会、单位与社会等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新变化,给公安机关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打击犯罪等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二)“新兴阶层”成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新补充。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由此可见,当今中国社会的各个社会阶层是在坚持基本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构建而成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其合法权益都应受到保护。与之相适应,公安机关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推进理念更新和观念转变。
(三)“社会心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成因。我国的封建体制历经两千多年,在政治、经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等社会因素影响下,社会心理以依附性为主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特点,这种心理得到了延续和深化,继续成为管理社会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社会利益主体趋于广泛而多元,与之相适应,社会心理的依附性弱化,追求平等、个人自由、自我成就等个性心理在不断发展,甚至产生了叛逆、漠视、疏离等非正常心理。心理现象反映了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是潜在的社会行为,如果引导不当,就极易引发各种失序与失范现象,影响社会稳定。公安机关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和应对社会心理,已成为关系新时期公安工作成败得失的重大问题。


总共9页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