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遗失物制度研究/蒋拯(10)
3、在车、船、飞机、建筑物及非供一般公众通行场所拾得物品(包括遗失物和遗忘物)的人,应将该物品交与运输人、住户人、承租人或有监督义务的人,其中,运输人、住户人、承租人或有监督义务的人为拾得人。谢在全先生在论及“遗失物之再遗失问题”时认为:拾得人将拾得物遗失后,可向新拾得人认领遗失物,从而恢复其拾得人身份。②笔者认为,这一作法不妥:第一,只要拾得人将遗失物遗失,他就丧失了拾得人身份,曾经的拾得行为并不使拾得人取得再遗失时的认领人资格;第二,在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情况下,若第一拾得人可以因认领而恢复拾得人资格,则遗失物将承担支付两次报酬的义务,遗失物的余值将减少,这对遗失人不利。如果第一拾得人向第二拾得人认领时由第一拾得人承担给付报酬的义务,这对第一拾得人而言是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第三,赋予第一拾得人因认领而回复拾得人身份的权利,将使遗失物法律关系复杂化,对遗失人寻回其遗失物意义不大。综上,笔者认为,拾得人在将拾得物遗失时不应取得认领人资格,不应赋予拾得人回复拾得人资格的权利。也就是说,拾得人只因拾得行为而成为拾得人。

(三)、拾得
1、拾得的构成
尽管各国法律并不规定何为拾得,但这并不妨碍学者们对拾得进行探讨。王泽鉴先生认为“遗失物之拾得是指发现及占有遗失物而言,实际上以后者为重要”。①史尚宽先生认为拾得遗失物是指发现、占有两要素之结合行为。②可见,发现且占有是拾得的两大要素。
(1)发现
发现遗失物是指认识遗失物之所在,至于,是何物,价值如何则在所不问。发现是占有的逻辑前提,不发现遗失物则不可能去占有遗失物。发现是一种事实状态,无需意思表示的存在。发现是占有的前提,仅发现遗失物尚未构成遗失物之拾得。
(2)占有遗失物
占有是对标的物的事实上支配管领力,至于有无此事实上的管领力,应依社会观念与客观情形而为认定。因此,于发现后指示其雇佣人或其他占有辅助人为占有者,当然属拾得。③甲与乙同行,地下遗有钻戒,甲先发现,乙后发现,如乙先占其物,则乙为拾得人,纵乙之发现系基于甲之告知,亦然。设甲有意占有其物,乙抢先为之,乙仍为拾得人。在乙使用暴力阻甲占有时,甲就身体健康或者物所受之损害,得依侵权行为规定请求损害赔偿,但不得请求乙赔偿其丧失之报酬请求权。甲与乙同时为占有者,为共同拾得人。④依照郑玉波先生的主张,对拾得而言,并非一定以拾得人在物理上享有支配力不可,依社会的一般观念,凡有占有遗失物之事实者,例如雇人看守或登报声明,均构成拾得。⑤由此可见,占有重于发现,先占有则先拾得,在拾得遗失物问题上,占有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同时,占有辅助人(雇员、职员、在岗值勤警察),在其从属关系的范畴内取得对遗失物的事实管领力时,构成间接占有人的占有,从而构成间接占有人的拾得。


总共3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