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私法化的批判/杨辉(5)
危害之一:导致权利的滥用。由于宪法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它所规定的基本权利范围弹性较大,如果直接适用于公民之间,很可能会出现当事人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舍弃具体的法律规定的具体利益,而追求根本法所能体现最大的利益,从而使得个人权利滥用有了保障。
危害之二:造成法体系的混乱。任何具体的法律规范都是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的具体表现,任何违背宪法宗旨的法律都是无效的。宪法私法化容易造成宪法和具体法律在适用时相冲突,即在两者都可调整的情况,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则公民间的任何关系都可由宪法调整,而这样以来就使得具体法律失去了原有意义,而宪法则得到了无限的膨胀,从而造成法体系的混乱。
危害之三:玷污宪法的威严。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一切具体法律的来源,其调整的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整体社会关系,倘若用其直接调整于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则有辱其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尊严,使其丧失最高法效力的威严。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宪法私法化理论思想虽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由于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个不够严谨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因此其可靠性和严密性就就很值得我们怀疑,其成立的正确与否由此可见一斑。
四、 当前急需解决的宪法问题
承前言列举案件,我们认识到有关宪法问题在近年似乎有愈来愈多之势。因此就有关法治社会的变革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即中国社会形态已由刑法阶段向民法阶段转变,改为由民法向宪法阶段转变,这一转变足以说明我们开始步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以宪政治国。
当前所要做的工作就是:
1、 如何确保宪政的实施。宪政是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原则的政治体系,宪政问题不解决所有有关宪法的问题的论断只能是一场空谈。
2、 如何健全违宪审查制度。宪法监督是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公民权利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把宪法由“死宪”向“活宪”转变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关制度的建立是大势所趋。
3、 如何明确宪法解释权限归属。宪法的解释关系宪法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如何在解释中保障其作为根本法的最高效力,是有关宪法解释主体争议的焦点所在,这一问题解决的同时也有助于宪法适用问题的解决。
五、 总结
学术的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来源,对我们刚刚步入法治化的国家来说,由于相关体制的不健全,有关宪法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有关的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学术的争论或法学家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能够认真履行其职责,重视有关法治问题的社会影响力及现实意义,以便让有价值的法学思想与现实社会更好的接合。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