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存在何以可能/岳林(6)
(一)思维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法的观念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牵扯到自然也不过是为人服务。这就陷入了定向的思维。并以习惯沿袭下来以为这就是常态,凡违反这样的常态,往往被看作异态,就要受攻击,并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从古代,这种方式还反映着现实经验的东西。福柯曾经把理论放于第二位,把分析放于第一位。就遭到很多人的攻击,说其异化。现有理论知识只能供参考,而需要你用更多的知识去怀疑。防止走入一个怪圈。当我们习惯于怪圈的时候,其是我们本身就不是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都是“幻觉”的理论。就像人们居住在黑洞里那样,每个人都习惯于黑洞,假如有一缕光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不适应的,而对于小部分人来说,他们就试着去适应。对于环境法作为一部新兴学科,其主体,其调节模式及功能作用,不能用原来传统的观点去认识。因而我们应该用非对象思维方式去认识。对于环境法非对象思维模式就是要用人非人、物非物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用主体的客体化及客体的主体化的观点去看,去认识。
(二)内容的变革
1 其主体不同于其他法律主体:对于环境法主体,应适用主体的客体化,及客体的主体化。人在此过程中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其达到的目的是域际,人际之间的平衡协调。生态人的存在成为必要。所谓生态人,是指以追求生态利益为唯一目的的人,其抽象出“生态人”的原因有:其一,面对日益深入的环境危机与生态危机,愈来愈多的自然人之意识到若再不以生态利益为目的,人类将无复存在,整个地球环境将毁于一旦。其二,在社会理论逻辑中,社会人类进化正是根据自然人有不同的需求和利益,其三,由市民理论与商人理论归纳出市民与商人。依同样的逻辑,我们也将关注生态利益之人抽象为“生态人”。其四,由法律发展过程,从私法—社会法—生态法过程,法律在人的模式上亦是从市民—社会人—生态人的过程。其五,自然权利的实现。我们描述的生态人,具有如下特征:(1)生态人是理性人;(2)生态人是以生态利益为目的的理性人;(3)生态人是以追求生态利益作为唯一目的的。
2 内容权利的变革:环境权是自然赋予人之权利。表现在;
(1)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何谓人权?根据自然权理论者的观点,人之作为人拥有的平等、自私、自主、自尊、自卫之类的“本性”宣布为权利,按照逻辑,本性权利就是自然权利。自然权力是与生俱来的。既然自然权力就是超越实在法而存在,并且是不可剥夺的。既然,本性是人所共有的,而且表现了人之作为人的基本现实,那么,本性的权利就是人所共有的。所以自然权利或本性权利,就是人权。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