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若干思考/洪碧华(5)
一、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人才强法的局面
科学民主立法是加强法治的前提条件,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加强法制宣传,动员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才强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
首先,要做好立法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论证会,体现群众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其次,所有行政机关及有执法权的工作人员都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事,不循私情,不贪脏枉法,不暴力执法。第三,司法机关必须提高司法公信力,严守最后一道防线,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努力使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第四,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需要全民守法。“全民”比“公民”范围更宽,全民守法,就是要宪法序言规定的“四个一切”,重申“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年活动”的宪法原则。第五,人才强法是人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法治国家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专业人才。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人员办理。
二、形成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局面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就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规律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务,使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执政首先要求依宪执政。宪法第1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体现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和带头守法。党的领导、人民主权和依法治国,三者密切相联、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依法行政是指各级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有权必有责,侵权必赔偿。法无授权即禁止。
三、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局面
党的十五大就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正式确立了法治政府原理。十八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是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法治中国的基石。“小政府、大社会”,法治社会包含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组成部分,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自治与他治、维权与维稳、活力与秩序等关系,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普法教育机制与守法激励机制,形成全民守法、崇尚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