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试论《宪法》修改的内容、特点及实施要点/徐凤林(5)
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特点二:用立法形式确立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的法律地位——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写进宪法,是新的历史方位下高举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特点三:用立法形式确立发展理念和奋斗目标——坚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作出的战略运筹,反映了抓主要矛盾带动事业发展的宏大思路。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纳入宪法,有利于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特点四:用立法形式确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加快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监督、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让构建新的国家监察体系成为治国安邦总章程的一部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自我监督方面开辟了一条与时俱进的新路,对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整合反腐败工作力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特点五:用立法形式向世界昭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八大以来,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复兴阶段,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战略以宪法形式明确下来,确立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凸显了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使命、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国自信、展现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利益的决心和意志。
三、《宪法》实施的要点
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的好宪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宪法精神、培树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通过,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将宪法宣誓制度入宪、成立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等写进宪法,为宪法实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率先垂范,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进行了历史性的首次公开宪法宣誓。今年12月4日是第五个国家宪法日,第18个全国法治宣传日,也是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组织的第一个“宪法宣传周”,全国人大办公厅、中宣部、司法部在北京举行“深入学习贯彻实施宪法,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由此可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发挥宪法的宣示、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使宪法精神、宪法意识、宪法权威、宪法文化深入人心,是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