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试论新时代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特点与工作对策/徐凤林(4)
二、新时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工作对策
对策一:提升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努力实现“深挖根治”阶段性目标
一要深刻认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已进入承前启后、集中攻坚的关键时期,按照2月14日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推进会的安排部署,围绕三年为期总目标,聚焦2019年深挖根治阶段性目标,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重大政治工程、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治理工程,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努力做到“六个延伸”(1、向侦破大案、打财断血进一步延伸;2、向网络空间、新兴领域进一步延伸;3、向深挖幕后、打伞破网进一步延伸;4、向依法惩治、快诉快判进一步延伸;5、向综合整治、堵塞漏洞进一步延伸;6、向固本强基、铲除土壤进一步延伸),确保专项斗争承前启后、步步深入。二要坚持正面导向,聚集社会正能量,大力宣传专项斗争新战果,认真执行《蛟河市群众举报黑恶势力犯罪奖励暂行办法》,让公众知晓吉林省涉黑涉恶线索核查管理中心举报方式,鼓励揭发检举,营造新一轮强大舆论氛围和声势。三要深化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和“扫黑办”作用,统筹整合各方资源,结合全市“一案一整治”专项行动,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倒逼部门、行业明确“四个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堵塞管理漏洞,加强社会风险防控,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打好重点行业领域治理仗,创造公平、透明、安全、法治的营商环境。四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将扫黑除恶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压实主体责任(1、第一责任;2、直接责任;3、行业监管责任),强化问责追责,坚决打好大案要案攻坚仗、起诉审理法律仗、重点行业领域治理仗,努力实现深挖根治目标。
对策二:坚持打防并举,深化标本兼治,坚决打赢扫黑除恶攻坚仗、法律仗和治理仗
一要按照“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总要求,遵循“五个坚持”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群众;3、坚持综合治理、齐抓共管;4、坚持依法严惩、打早打小;5、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围绕中央督导组提出的“依法严打、打伞破网、打财断血、责任担当”四个督导重点,聚焦案件办理,聚焦综合施策,综合运用五项措施(1、摸线索;2、打犯罪;3、挖保护伞;4、治源头;5、强组织),抓好三个结合(1、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2、打击犯罪与反腐“拍蝇”相结合;3、扫黑除恶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五个一批”行动(1、挂牌督办20起重大涉恶案件;2、组织开展集中整治10大行业乱象专项行动;3、集中攻坚10起重大涉黑案件;4、公开缉捕20名重大涉黑涉恶逃犯;5、对12起重点涉黑案件倒查问责),大力提升扫黑除恶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坚决杜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运动化,工作指标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长效化。二要强化线索摸排力度、广度、深度和精度,按照涉黑涉恶犯罪线索“十必查”和线索排查“七有”目标要求(职责有分工、排查有清单、报送有流程、办理有时限、举报有反馈、一案三查有结论、线索留痕有台账),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对案件线索、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进行一次再排查、再摸底,拓宽案源搜集反馈渠道,提升线索核查效率。三要以积案和线索清零为目标,紧盯重点线索,强化案件攻坚,把打击锋芒对准非法占地、暴力拆迁、横行乡里、欺行霸市强揽工程、煽动村民闹事、插手民间纠纷、“套路贷”等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十二类“黑恶”势力,打准打实,形成压倒性态势,实现扫黑除恶斗争新突破。四要树立扫黑除恶“一盘棋”思想,统筹协调扫黑除恶成员单位力量,发挥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及“扫黑办”职责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围绕物业野蛮收费、插手民间纠纷、缠访闹访、“套路贷”和虚假诉讼等突出问题,探讨“治乱”新举措。准确适用政策法规、司法建议、检察建议、行政处罚及乡规民约等方式方法,不断完善行业治理体系,边扫边治边建,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区域、行业领域,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业乱象专项行动,治理堵塞漏洞,消除监管盲区,最大限度挤压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空间,打好重点行业领域治理仗,为建立健全涉黑涉恶违法犯罪防范打击长效机制提供实践经验和措施保障。五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党支部,优化基础组织建设环境,夯实深挖根治基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用专项斗争成效取信于民。六要坚持“一案三查”及“三个一律”(1、查办黑恶势力犯罪,对说情包庇者,一律严查到底;2、查黑恶势力背后“关系网”和“保护伞”,一律严查到底,绝不姑息;3、查主体责任、监管责任,一律一查到底,深挖背后的腐败问题)办案要求,深挖涉恶积案,紧盯涉恶现案,努力实现扫黑必彻,除恶务尽。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