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论新时代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路径与对策/徐凤林
社会诚信体系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核心;以信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形成为动力;以信用服务行业主体竞争力不断提高为支撑;以政府监管体系作保障的国家社会治理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公民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促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将“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谓之“八义”,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诚实守信是法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要求,是世界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普通法系)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是我国民法总则法定的基本原则和倡导性条款,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笔者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对新时代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路径与对策进行思考,提出观点如下,供同仁们商榷与指正。
对策一:强化诚信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社会诚信意识
人无信则不立,商无信则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魂无定所、行无所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三个层面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构筑诚信社会必须以思想建设为先导,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稳定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一要强化社会诚信宣传。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要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旋律,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活动,结合春节、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网络诚信宣传日、全国信用记录关爱日、诚信兴商宣传月、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法定节假日,宣传信用政策法规和信用知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诚信文化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诚实守信成为公民的认同和行为习惯。二要强化公民诚信教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道德规范和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诚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强调公民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友好和睦,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公民。要按照《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注重宣传引导,将诚信贯穿于国民教育之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习、示范、教育格局,弘扬诚信传统美德,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使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优良信用环境。三要强化诚信行为褒奖。培养讲诚信、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有才干、求进取的时代新人必须强化诚信评价,扩大媒体宣传,丰富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国好人榜、评选诚信(企业)单位等载体,聚集社会正能量,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形成正向褒奖舆论导向,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四要强化党员干部诚信意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故事距今已有300多年,体现了古代朝廷官吏的胸襟。党员是旗帜、是标杆,党员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发挥好带头引领和示范作用,用明德引领风尚,用自身模范行为和高尚的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示范群众,让诚实守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总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