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消费者个人下信息权法律保护研究/魏晶(4)
日前,京东商城用户吴先生账号下冒出多笔非本人消费的“陌生订单”,而这些订单都非他本人消费。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订单信息中,每笔订单的收货人和联系人,吴先生都不曾认识。为此,中新网发起消费者网购小调查,截止6月11日12时,调查结果显示,有88.9%的网友在电商平台购物过程中,有过网购信息被泄露的经历,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信息被泄露后,一些上门推销、诈骗电话短信、垃圾邮件、神秘包裹等不请自来。而泄露的信息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网购平台订单信息被不法窃取,其次快递物流信息泄露。这件事引发媒体关注。个人信息不仅承载着个人权益,也在很大程度上牵涉商业机密、企业信誉、国家安全与信息主权。让网购中“用户信息隐私泄露”的顽疾再次浮出水面,触动了众多网友的敏感神经。面对这一系列威胁,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希望国家出台更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消费者希望建立健全保护个人信息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有也希望规范对个人信息采集的目的、使用的方式和范围,亦有消费者希望加强对保护个人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防范意识,建立和完善信息档案。
(二)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权概述
1.我国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现状及保护方式
个人信息时公民的基本权利,受我国法律法规的保护。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人行使权力的时候不得损害公民的其他合法权利”,为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利保障奠定宪法基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第二十七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第二十八条规定,“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以及提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经营地址、联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信息”。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律规定规范经营者行为,从而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受侵犯。但是缺陷在于,并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来规范网购行为的规定,而且仅有的那些法律规定、条文涉及的范围也是十分有限和分散的,缺乏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网购中,消费者通常受到的个人信息侵权往往不会构成刑事犯罪,而行政处罚中对于民事补偿的规定又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得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无法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目前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网络隐私权制度的目标在于实现消费者个人信息利益、行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三方平衡。按照这一个立法的要求,综合我国立法基础薄弱、网络行业起步较晚的现实情况,当前所制定的制度绝对不能仅仅只是注重权利的高标准、权威性的保护要求,而是要同时兼顾自身对于网络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