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犯罪构成理论多元化及其定罪结论的差异/欧锦雄(18)
[Key Words] Germany and Japan; the theory of criminal constitution; pluralism; monism; conviction conclusion; reason; enlightenment.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欧锦雄,男,广西玉林市人,1964年10月出生,广西警察学院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刑法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和外国刑法学。
[1]张明楷.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J].中外法学. 2010(1):32-37.
[2]林东茂.刑法综览(修订五版).[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43.
[3] 黎宏.日本刑法精义.[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3-68.
[4]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M].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63-117.
[5]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和托马斯·魏根特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314-706.
[6]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J].比较法研究. 2007(5):23-28.
[7]德]克劳斯·罗克辛著(王世洲译).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92.
[8]陈璇.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源流、概念和基础.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7卷).[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 :261-263 .
[9]于改之.可罚的违法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用.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12卷).[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19.
[10] [日]大塚仁著(冯军译).刑法概说(总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
[11]刘士心.论可罚的违法性.[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3):21.
[12]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增订十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4.
[13] [德]克劳斯·罗克辛著(蔡桂生译).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6-79.
[14]吴情树.客观处罚条件研究——构成要件抑或处罚条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4.
[15] 冯军.德日刑法中的可罚性理论.[J].法学论坛. 2000(1):107-108.
总共1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