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犯罪构成理论多元化及其定罪结论的差异/欧锦雄(19)
[16] 赵秉志.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0-62.
[17] [日]松宫孝明著(钱叶六译,王昭武审校).刑法总论讲义(第4版补正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6-139.
[18]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M]. 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32-446.
[19]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4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29-230.
[20] 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上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32-143.
[21]樊文.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J].法律科学,1998(1):26-27.
[22]陈兴良、刘树德.犯罪概念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辩正.[J].法律科学,1999(6):92.
[23] 欧锦雄.犯罪的定义对犯罪构成边界之限制----以我国四要件体系与德、日等国三阶层体系相比较为例的分析.[J].法商研究,2016(2):152.
[24] 欧锦雄.刑法的辩护与批判.[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27-37, 45-52.
本文发表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总共1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