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与地方GDP的冲动/王瑜(2)
2、“做大”产能
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地方的主导产业,产值巨大,比如江西省南丰县的地理标志产品“南丰蜜桔”2018年综合产值达到120亿 ,全县拥有一批蜜桔精深加工企业,产品也在蜜桔汁、桔酒、桔饼、桔糕等产品的基础上,向蜜桔果酸、果醋、保健品、香料进一步延伸……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一个产业集群,这种情况在地理标志产品中并不少见。
山东济宁市的金乡县是著名的大蒜产区,“金乡大蒜”2001年7月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乡大蒜产量占全世界的近10%,大蒜贸易量占全世界的35%,金乡大蒜年加工出口总量占全国的70%以上,拥有大蒜储存、加工企业800余家 ,每年大蒜销售量达到300万吨 。但是,金乡本地大蒜产量只有60万吨,其销售的大蒜有80%不是金乡本地产的。金乡县成了全国大蒜销售集散地、加工基地,大蒜被精加工成大蒜粉等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综合年产值达到两三百亿。
“五常大米”2007年12月21日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五常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大米生产企业为292家,产能达到400万吨。据介绍,“五常大米”证明商标使用地域明确划定为:溪浪河、拉林河流域至红旗乡西城子村以东,苇沙河以西,磨盘山以北,硕大户山以南,这个范围覆盖了五常市150万亩大米产区 。
五常大米产区只有150万亩,但是产能达到400万吨,折合每亩2.6吨的产能,显然是不对的。按照南方水稻产量推算,每亩产量能达到1200斤稻谷,出米率50-60%之间,一亩地产米大约600-700斤。即0.30-0.35吨,150万亩大约产量40-50万吨左右,五常大米的产能超出实际产量的8倍。而网路上的数据显示,五常大米年销售量达到1000多万吨,而“五常大米”的产量是40万吨, ,如果该数据真实,那么消费者购买到正宗五常大米的概率为4%。
大量非产地的“五常大米”流入市场,这是对消费者的欺诈。另外,大量非产地产的稻谷流入五常市,外地的稻谷价格低于本地,造成本地所产的稻谷反而没有加工厂收购,影响本地种植户的利益,必然激发本地种植户的不满,引起群体事件。大量非五常产区所产的大米充斥市场也对“五常大米”的品牌形象造成冲击,扰乱了市场。
知名的地理标志产品,销售量大于实际产能,主要是非产区的产品流入产地,以产地的名义对外销售,给产地地方政府带来GDP大幅提升。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往往采取默许、纵容甚至是有意为之。
综述
地理标志制度引进中国时间不长,地理标志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探索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上面三个地理标志产品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