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误区及对策分析/赵玉宝(2)
2.2加强高层次知识产权运用人才的培养力度
知识产权的专业性决定了知识产权运作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来实施。知识产权运用专业人才的培养可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学校培养。目前有部分高校开始设置知识产权专业,专门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关键是高校要提升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理论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职业技能的提升。二是社会培育。主要是针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以及企业人员的培养,可以从这些机构和企业中,选拔一些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知识产权运用学习和培训,逐步提升这些人员的知识产权运用技能,从而运用与实践。
2.3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构筑
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企业产品的“坚盾”,更是开拓市场的“利剑” ,要想延伸出对企业发展、产业进步有益的经济作用,就必须通过良好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来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还贯穿于研发、生产、营销、保护等环节,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因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应立足于企业整体经营和发展高度,科学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也是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国内风险高发的企业一般实行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制,就是所有知识产权都由总部统一管理。这种集中管理的组织体系,有利于风险防御,一旦发生风险,企业可以第一时间组织相关知识产权进行反击。倘若知识产权资产分布在各个子公司,那总部需要将其转移才能运用或授权,整个过程进度缓慢,必然会影响诉讼进程或风险应对。另外,集权管理模式有利于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避免重复研发、重复注册商标,节约经费等。另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是知识产权部和技术部结合管理,以富士康为例。富士康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基本和研发人员一起办公,只要有创新,研发人员就会将创新产品描述给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然后共同探讨其创新性、保护策略、专利风险等,随后知识产权人员开始写交底书并及时申请专利。这种将知识产权部与研发部结合的模式可以使知识产权工作渗透到产品开发的各个流程,更贴近研发一线,更贴近创新,这种对创新的及时反馈是该管理模式的主要优势。但在遭遇风险,进行整体防御或进攻时,就不利于调动公司层面的整体资源。
结语
展望“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5年,是国家深化改革、开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知识产权是企业的立足、发展之本,我们在研究知识产权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开拓知识产权管理国际化视野,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确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国之利器、企业的重要财富和商战筹码。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