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论出租发包经营的产权意义/张文忠
论出租发包经营的产权意义
——张文忠


目前,集体组织(农村集体组织、城镇集体企业、供销社集体企业等)普遍实行财产出租发包经营模式,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本文从集体组织财产出租发包形成的过程入手,分析财产出租发包经营形成的产权原因及集体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出路。
一、集体组织产权运作的弊端及财产出租发包经营的形成
(一)集体组织产权运作的弊端
改革初期,集体财产名义上集体成员人人有份,但在决策运作过程中无从体现,集体组织产权弊端导致的问题:一是财产使用权收益权模糊,集体成员出工不出力,存在吃大锅饭思想。二是集体组织所有权主体缺失,无法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控制不了复杂的经济业务,业务经营内控弱倒致经营损失不断,在市场竟争的经营环境下,业务经营不断萎缩。
(二)集体组织财产出租发包经营的形成过程
1.农村集体组织土地出租发包经营的形成过程
农村土地在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时,使用权收益权模糊,集体成员出工不出力,吃大锅饭思想严重。农村改革找到了一个办法,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发包将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转换到农户,并以签订合同形式明晰发包方(农村集体组织)与承包方(农户)的收益及责任边界,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就是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举措开启了中国大规模的产权制度改革。
2.城镇集体企业、供销社集体企业财产出租发包经营的形成过程
受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发,城镇集体企业、供销社集体企业通过利润分成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店面租赁制等各种形式进行财产经营权的改革。在企业财产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出租发包,把企业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转换到个人,并以承包租赁合同形式界定企业与承包承租人的权利及责任边界。财产使用权收益权的明晰化极大地调动了承包承租人员的积极性。
以供销社集体企业店面出租发包为例,分析店面出租发包经营方式的形成过程。
一是店面出租发包经营方式的初期阶段。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集体企业的业务经营采取企业集体经营的方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供销社集体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逐步变化。由于供销社集体企业所有权主体缺失,无法形成企业治理结构,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竟争环境,经营亏损越来越严重。为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经营环境,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发,供销社集体企业打破集体经营吃大锅饭的局面,逐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初期,承包者是职工身分,店面、辅底资金、营业执照使用一并承包。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的方式初步明晰了企业与承包人的产权关系,既调动了承包人的积极性,也初步遏制了企业亏损。但由于承包人职工身份的纠缠及经济负担能力问题,也存在包盈不包亏现象,部份承包人以质次价高商品抵顶上交企业承包费、辅底资金,造成企业一定损失。


总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