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领土”视角看抓早抓小/李钢(2)
“领土”斗争的理论和原则,笔者认为也可适用于对反腐败斗争中抓早抓小问题的透析。
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反腐败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没有改变。廉洁与腐败之间的领土斗争已进入深水区,日趋白热化;诚然,当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干部是廉洁从政、从业的,这点笔者也表赞同,但笔者想探讨的是居安思危、谋划长远、主动作为、收复疆土的问题。我们在强调建设廉洁文化之时,“腐败文化”却已悄然兴起、攻城拔寨,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警惕。“腐败文化”是否已成为主流文化的确值得商榷,但“腐败文化”影响广泛、受众众多的现实和次主流文化地位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同,拒廉迎腐、笑贫不笑贪的现象也不在少数,普通群众的容腐、羡腐心态正在日渐扩散和扩张,包容和同情贪腐者的情绪正朝着无序、非理性和泛滥的方向发展。这种种现象和心态变化,都最终落脚到“领土”之争——廉洁领土与腐败领土之争。
人作为社会化动物,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欲望是一种本能,而且具有膨胀性和无度性,所谓“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欲望,是腐败产生的原始驱动力。事物永远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一种事物从理论上它是无法到达完美状态的,我们的制度也遵循这一规律,无论我们如何改革完善,它都只能是相对完善的状态,总会有不完善、不健全之存在,因而在任何国度、任何领域腐败产生的制度漏洞和机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机会,是腐败产生的外在驱动力。权力和资源的稀缺性及垄断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心理差异也客观存在,在生活、交往过程中,欲望与现实、个体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个体受到此类冲突刺激,就会有将欲望转化为现实的进一步冲动,一旦手中掌握一定权力,其利用该权力谋取私利、实现欲望就很难避免。冲突,是腐败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三种驱动力结合在一起,导致了腐败产生的必然性,无论什么社会形态、国家体制,都会必然出现腐败,所不同的只是程度,在此基础上,有专家提出了反腐败目标的重新定位——防控腐败,而不是脱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跃进式”反腐败目标——消灭腐败。
腐败作为一个独立“王国”的事实我们不能否认和回避,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收复、扩张“廉洁领土”,从而将“腐败领土”压缩、控制在一定范围和规模——一个社会和群众普遍能承受和认可的程度。
三、如何捍卫好廉洁领土
由于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受西方享乐、拜金主义等思想影响,当前人民群众对更好生活的欲望和追求异常高涨。而我国尚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完善和健全,再加上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权力制约和监督乏力等因素,我国腐败现象仍处在易发高发期,廉洁与腐败对“领土”的争夺就愈发显得重要和激烈。一块领土,廉洁不去占领,那么就必然会被腐败卷入囊中,这里没有中间地带,没有第三种主体存在,这是生死存亡的斗争。斗争的成效受捍卫、争夺领土的决心和态度、手段和力度、措施和执行等因素影响。这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斗争谋略,既要打好歼灭战,坚决果断查处大案要案,迅速打压住腐败的嚣张气焰,提振全党全社会反腐败的信心;又要打好持久战,立足抓早抓小,久久为功,防微杜渐,逐步蚕食腐败领土。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