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脱贫攻坚法治化建设的思考/徐凤林(2)
二、加强体系建设,构建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部门协助、社会参与的责任体系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健全扶贫开发协调机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实施扶贫绩效考核办法,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加强信息透明、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建设。稳定脱贫攻坚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科技扶贫投入力度,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构建信息透明、上下联动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精准帮扶工作体系建设。切实改进作风,强化领导带头包保、单位重点包保、行业定向包保、乡镇兜底包保和党员支持包保措施,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投入监管体系建设。认真整改问题,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建立职责明确、协调统一的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管理制度,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精准脱贫产业体系建设。提高脱贫质量,立足当地资源,以长白山特产品加工业、光伏发电、乡村生态旅游等为重点,细化产业扶贫规划,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发展特色产业扶贫,确保扶贫产业良性发展。
三、聚力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按照“五个一批”(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2、易地搬迁脱贫一批;3、生态补偿脱贫一批;4、发展教育脱贫一批;5、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扶贫工程思路,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作用,产业扶贫、社保兜底扶贫双管齐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齐头并进,打好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物资帮助、智力支持脱贫攻坚组合拳,坚持“六个精准”(1、扶贫对象精准;2、项目安排精准;3、资金使用精准;4、措施到户精准;5、因村派人安排精准;6、脱贫成效精准。)和“三率一度”(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群众满意度)标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 (确保贫困人口一不愁吃、二不愁穿;一保障贫困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二保障贫困人口医疗需求、三保障贫困人口居住条件)脱贫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落实好“一户一策”“一人一策”,抓好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救助、民政救济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做好教育、健康、就业、保障扶贫和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项工作;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落实“雨露计划”助学政策;巩固大病兜底救助保障防线,压实“病残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开发农村公益岗位,开展民企帮扶“光彩行动”,发展壮大光伏扶贫、电商产业扶贫和“四小工程”(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手工),为贫困户提供长期稳定的脱贫保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发挥“10.17”全国扶贫日社会动员作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脱贫动力,为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深化贫困户“五星”(1、感恩怀德之星;2、孝老爱亲之星;3、卫生整洁之星;4、扶志增收之星;5、诚信守规之星)创建活动,抓好“四个一批”(一批脱贫先进典型、一批帮扶先进典型、一批扶贫系统先进典型、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功案例)典型培树宣传,打造扶贫公益品牌,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脱贫攻坚。进一步规范基层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四个不摘”(1、摘帽不摘责任;2、摘帽不摘政策;3、摘帽不摘帮扶;4、摘帽不摘监管)要求,抓好常态化检查和督查,防止“虚假式”脱贫、“算帐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杜绝“保姆式”扶贫,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认真整改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惩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和贪污、侵占扶贫开发资金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社会监督,保障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探索建立检察、审判与精准扶贫对接机制,完善司法便民为民工作机制,加大以案释法普法力度,加大贫困当事人司法救助力度,开展法治扶贫和执行扶贫,为贫困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避免当事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依法惩处扶贫领域各类犯罪,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