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宪的内容、意义及实施路径解析/徐凤林(2)
10、完善监察制度改革。在“国家机构”中增设“监察委员会”,内容涉及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权、任期等。监察委员会行使国家监察权,国家监察权由原来政府的行政监察权、行政违法预防权、检察院的反贪污贿赂权、渎职侵权和职务犯罪预防权五权相加,涉及88个罪名。
11、完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增设:“宪法委员会”。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宪法委员会作为专门性合宪审查结构,职权是研议违宪争议,草拟处理意见,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法定程序及时纠正违宪行为,解释宪法规范的含义。
二、修宪意义
1、用立法形式呈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运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把十九大确定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载入根本法,把党和人民实践中取得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用宪法确定中国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和政治保证,发挥宪法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是新时代立法目的所在。
2、用立法形式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有机统一,互不矛盾。贯彻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执行宪法、捍卫宪法,宪法为坚持党的领导提供了法治保障。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通过“一府一委两院”管理国家各项事务,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党的领导、人大、统一战线、地方立法、监察等宪法修正案制度设计,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推动宪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精髓所在。
3、用立法形式昭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统全局、管根本、利长远,是国家昌盛、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行动指南,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宪意义重大,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是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把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宪法完善发展的内在要求。宪法明确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根本任务,奋斗目标、战略步骤,团结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明确了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最高政治原则,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