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适用《民法典》中落实好案例指导制度的对策/徐凤林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该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公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近,笔者就适用《民法典》中落实好案例指导制度进行了法理思考,提出几点对策,供参考与指正。
一、指导性案例的作用
指导性案例,即裁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案例:1、社会广泛关注的;2、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的;3、具有典型性的;4、疑难复杂或者新类型的;5、其他具有指导作用的案例。指导性案例由“两高”和公安部统一发布,用以指导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业务工作的具有典型性、疑难复杂性或新类型的案例,是正确适用国家法律和司法政策、实现裁判尺度统一和司法个案公正、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精品案例,是树立司法权威和公信力、办理案件中应参照的范例。
案例指导制度是统一司法、规范裁判、促进公正司法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对指导检察官依法办案,法官依法审判,统一司法尺度,规范自由裁量权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作用一:统一法律适用
指导性案例具有启示、指引、示范和规范功能。可引领法官、检察官借鉴指导性案例裁判方法和法治思维,约束和说服司法机关、司法人员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 减少“同案不同判”,促进法律的适用统一。
作用二:提供裁判规则
健全和完善司法规则之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在贯彻执行现行国家法律、司法解释之外,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规则生成机制。
作用三:积累司法智慧
发挥指导性案例的规范引领作用,更新法律知识结构,加深法律的理解和适用,总结积累司法经验,做到审理相同或类似案件有据可循,保证审判质量,预防司法腐败。
作用四:引领法治风尚
通过总结司法经验、法官释法,起到解释、明确、细化相关法律的作用,引领检察官、法官参照借鉴指导性案例,依法办案,公正裁判,体现司法公信力。通过宣传指导性案例,促使公民感悟法律精神,引领法治风尚,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实现法安天下。
作用五:丰富法学理论和法学教育
研究指导性案例所蕴含的法律精神、法治理念、司法逻辑、价值导向,丰富审判实践,促进司法公正,为法学教育提供范例,推动法学教育务实、专业和精细,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良好对接和共同发展。
作用六:为立法和修法提供实证基础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