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及其载体与支撑点/陈鸿煦(7)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德主刑辅”、“刑主德辅”及“重刑去德”之争,法治与德化的关系究竟如何?德化究竟是促进法治进程还是制约法治进程?江泽民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后精辟地指出,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加强以德治国。道德规范好比奔流不息的长江固有的河堤。河堤用它那自然之力引导和规范着江水东流入海。法律规范正好象98年涨洪水时,百万军民奋力用砂包、土石乃至血肉之躯筑成的防洪大堤,防洪大堤一旦冲垮,半壁中华将一片汪洋。司法机关守护的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人们的道德沦丧,根本不受道德规范,其行为就会象咆哮的洪水一样冲垮河堤向司法机关坚守的最后屏障——法律规范恣意冲撞。即使司法机关能坚守住这最后的屏障,但那将是何其艰难,何其危险!而且人们的行为正象洪水一样已给社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灾难。可见,人们的道德水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法治程度,而只有在真正的法治社会里才会有人们所期望的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一)道德水准低下已严重危及着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道德素质低下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体育界黑哨一片,学术界论文剽窃成风,官场“花翎”买卖成市,商场制假售假、尔虞我诈,市井摊贩短斤少两,欺行霸市……。面对身边太多太多的腐败和不公,而这些腐败与不公既未受到应有的舆论谴责,也未受到法律固有的制裁,人们必然逐渐动摇心中对道德的崇尚和对法律的信仰。于是,欠债不还者敢理直气壮地说:“欠你钱,又怎么样?去告法院吧!”律师敢公然指示他人作伪证,证人敢在庄严的法庭睁着眼睛说瞎话,甚至派出所的所长和乡党委书记都敢为着两瓶酒替死刑犯出具假出生证明……对法律的蔑视已到了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笔者从本院民二庭按序号抽取200件民事案件中,竟有147件是借款和欠款纠纷,件件都有当事人的书面借据或欠条。在一个崇尚道德的社会里,人们怎肯因欠债不还被告上法庭呢?在因邻里斗殴而诉至法院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几乎每个案件的原、被告各方所举出的目击现场斗殴的证人证言都是截然相反的,有时甚至同一个证人为不同的当事人出具不同的证言。在这些人面前,法律竟然是这样的苍白无力。同时,由于此类诉讼的大量存在,无谓地占用和极大地浪费着有限的司法资源。在道德水准如此低下的社会里,人们崇尚的必然不是道德和法律,崇尚的只会是权力、关系和钱权交易。它不仅危及和破坏着诉讼程序和实体公正,更严重危及和破坏着司法秩序和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总共9页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