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傅孙满(16)
犯罪如果是必然的选择,则意味着行为人在社会中处于完全孤立无助的境况,他既不能通过自己正常的行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无法获得社会的帮助以求生存发展,以致于只能通过犯罪这种手段来实现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犯罪能够提供他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我认为,犯罪是应被允许的。因为,社会在这过程中没有对他负起责任,那么,他的罪责就应由社会来承担。
如果犯罪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则意味着通过正常的行为也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条件,只是他认为犯罪这种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益,以致不愿意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而以犯罪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生存。在这种情形下,行为人应对他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因为社会提供给他生存发展的正常条件,而他却要选择与社会正常秩序矛盾或对立的手段-犯罪来实现。犯罪的发生正应针对这种情形来进行研究。
犯罪作为一种选择,意味着作为价值判断,犯罪是被行为人认为具有效益的行为,从而为行为人所选择。那么在犯罪行为内部,自也存有价值判断,即犯罪行为的本质要求应该是通过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取最大的犯罪效益,这才符合行为人的价值判断。因此,价值判断本身成了犯罪发生的一个制约杠杆,许多的犯罪意识在价值判断中被有效消除。因此,引起犯罪价值判断的环境就是犯罪行为发生的环境。这也就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
而能够引起价值判断的环境,意味着在这一环境中存在利益的不平衡,所以才有价值判断取舍之必要。问题是,这些不平衡的利益在哪里或者体现在哪里?人们的利益,体现在人们各种需求的满足上。人的需求,是包括物质、生理、心理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由于具体人、具体社会条件的不同,人们在实现这些需求中存在着不平衡,有的人能实现,有的人不能实现,有的人现在不能实现,以后才能实现,有的人实现得容易些,有的人则要困难些。因此,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框架是:利益需求满足不平衡导致人们为争夺实现机会而发生冲突。在冲突中,每个人都力图以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去取得胜利,因此他积极获得犯罪能力,并通过自己的犯罪价值判断来决定是否进行犯罪行为。这里着重阐述冲突环境、行为人的优势选择以及犯罪价值判断三个问题。
(一)冲突环境。在实现需求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的冲突,包括个人内在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以及人与社会的冲突三种情形,这些情形,就是引起犯罪发生的冲突环境。
1、个人内在冲突。个人内在冲突是指个人对自身条件与实现需求之间缺乏正确认识,一方面是客观存在满足需求的必要,另一方面却认为自身条件无法实现这种需求,于是形成了自身内在的认识矛盾,进而使人陷于自我对立的圈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这种矛盾的渲泄或解决,通常以行为人的自我抑制、自我伤害、自我牺牲方式实现。这种情形,对他人而言,危害性并不大,但对社会而言,其危害性仍是明显的,因此这种情形仍在社会禁止和救助之列。表现在犯罪上,则因这类人具有精神情绪低落和心理承受能力低的特点,一遇挫折、困挠或其他刺激往往不堪承受而易失去控制,做出偏激行为,对社会实施报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总共2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