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傅孙满(7)
首先是生活条件的改变。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女权的兴起以及民主的进步使得人们受到巨大的压力,人们都必须努力从事工作以谋求生活的稳定和改善,妇女也在民主与女权的发展中解放出来,取得与男子一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她们的经济状况也大大改善。在这种新条件下的家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代替了以家族为单位的模式。家庭结构的嬗变改变了维系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观念,包括男主外女主内模式、重视子女纲常教育、重视家庭伦理教育等等,父母教育子女的权威逐渐没落。这种模式发掘了人们更多的潜能,更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劳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之必需。为了保障生活和确保个人的独立性,人们被更多的卷入到社会活动当中而减少了以家庭为基础的活动。还有无业、待业、下岗等问题都给每个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改变显然极大地影响到家庭教育。
其次是家庭结构的转变。与传统的大家族、大家庭相比,现在的家庭日趋小型化。在城市,三代合居的家庭已属少见,甚至有些夫妻都已不要孩子,只想过两人世界。在农村,三代同居的现象也逐渐减少,特别是青壮年父母的外出劳务,也使农村实际上处于祖孙两代同居的情形,这是当前中国家庭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与此相适应的是,家庭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经济差距的缩小,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正趋于平等。这使得双方在追求独立性方面有了经济基础作保障,离婚不再成为已婚男女引以为惧的东西,而事实也证明,现在的离婚率正处于居高不下的境况,或者由于人们外出流动的增加,使得原有的夫妻关系处在脆弱的维系之中,外出后视野的开阔以及孤独和生理的需要使这些外出的青壮的男女变得大胆和放肆,婚前性关系和同居以及婚外恋,婚外性关系大量地发生,原有的家庭关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家庭暴力和“问题家庭”不断增多,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孤僻、无助和缺乏归属感,增强了他们的反社会性,削弱了他们的责任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而更为糟糕的是,人们对这些现象正因其具有普遍性而变得麻木和宽容,因此,家庭结构转变极大影响着家庭教育的状况。
最后是家庭教育方式方法问题。在工业化的条件下,社会新生事物的更新频率大大高于以前,人们真正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整个社会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可循,学习成了这一时代的基本要求,但是,作为家庭,对这一形势的适应力极差,传统的并不合理科学的教育观念占据了大多数家庭,人们发现,不分年龄、性别、信仰、教育程度的人都不大懂得如何处理家庭事务、家庭问题,人们生活在各自熟悉的领域里,很多夫妻感到交流困难,很多父母子女感到交流困难,于是他们以过分溺爱或过于严厉两个极端来回避自己的不适应状态,这很容易地使家庭成员生活于一种脱离现实的、虚置的环境。这种状况,影响了家庭权威系统的确立,虚化了家庭负责成员初级社会化的职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空洞化。
总共2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