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简论《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王鲁文(13)
(一)有关当事人的身份证明文件,如姓名、地址、海关报关注册登记代码和其他识别信息;
(二)说明将要进口货物情况的有关文件资料,包括但不限于:1、 进口货物的商品名称、规格、型号、税则号列、产品说明书等; 2、出口国(地区)或者货物原产地国的有关机关签发的原产地证书或其他认定证明; 3、进口货物所使用的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价格、产地等情况的资料; 4、进口货物的生产加工工序、流程、工艺、加工地点和加工增值等情况的资料。
(三)关于此次交易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文件资料,如进口计划、拟进口的日期与口岸、进口合同、意向书、询价和报价单、发票等;
(四)海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资料。因申请人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完备影响海关进行原产地预确定的,申请人应当根据海关的要求进行补充修正。
海关接到申请人的有关书面申请和全部必要的文件资料后,依据本条例规定的原产地确定标准,应尽快作出有关货物原产地的预确定,但最迟不得晚于接受申请后的150天,并将结果告知申请人。对海关做出的原产地预确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做出预确定的海关的有关部门申请行政复核。申请行政复核时,也应提交书面的申请,写明异议的理由并提供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复核结果还不满意的,可向上级海关提起复议或向法院提起诉讼。在原产地预确定所依据的原产地规则、事实和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原产地预确定可在我国关境内各个海关口岸持续有效。
原产地预确定的失效可分二种情况:
① 预确定所依据的原产地规则发生变化。原产地规则发生变化,新规则生效后货物的进口应按新规则确定原产地,原来的原产地预确定失效应自不待言,但对依据原来的原产地预确定已经实施的进口货物原产地的认定没有溯及力。如果实际进口货物自身的有关情况发生了变化,与申请原产地预确定时提交的文件资料描述的不符,如货物所含非原产成分的价值增加,那么按照从价百分比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增值比例,就应重新确定该货物的原产地,原来的原产地预确定就不应适用。
② 在以后的行政复议程序或行政诉讼程序中,原产地预确定被上级海关或法院依法推翻,并通知了有关的当事人,预确定就不再有效。
海关的原产地预确定可分为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原产地预确定和不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原产地预确定。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原产地预确定,按行政立法程序规定,应由海关总署,按WTO透明性原则要求,向社会公开发布,构成我国原产地规则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应遵守第16条的保密要求。不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原产地预确定,仅对有关的当事人有效,海关不予公布。


总共17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