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职业与社会条件关系论析/谢佑平(7)
2.人治、法治与律师职业
人治和法治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治国方略。
人治是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依据的是领导人个人的意志,法治依据的则是体现人民大众意志的法律。人治与法治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还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或者说,是“法依人”还是“人依法”。(注:郭道晖:《民主·法制·法律意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律师职业与人治型社会是不相容的。在人治型社会,长官意志决定一切;法律的内容变化无常,朝令夕改;社会管理表现为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起定性作用,权大于法,以人代法,以言代法。而律师职业天生是以“法律”为中心的,律师法律服务的目的,在于促进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符合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法律秩序。“法律秩序是在严格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秩序,它必须以实行法制为前提”。(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任何法律秩序的建构,都必须有相应手段。在阶级社会中,律师法律服务是重要手段之一。“当法律秩序已经认定和规定了自己要加以保障的某些利益,并授予或承认某些权利、权力、自由和特权作为保障这些利益的手段以后,现在它就必须为使那些权利、权力、自由和特权得以生效而提供手段”。(注:[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4页。)在人治型社会,法律的价值不能得到实现,律师职业的作用也无法得以发挥,因而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秩序,它所建立的是一种官意秩序。官意秩序不需要律师。因此,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产生律师制度;在产生律师制度的西方,封建时期的人治,使律师制度消亡了。
法治是一种社会调控方式,其基本意义是依法办事,它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善结合。依法办事是法治的基本要素。“法治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活动应受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的制约,这些规则能够使人们明确地预见到在特定情况下当局将如何行使强制力,以便根据这种认知规划个人的事务”(注:耶克:《通向奴役之路》(英文版),伦敦,1994年,第54页。)洛克指出:“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注:[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9页。)卢梭说:尊重法律是第一条重要的法律,任何一个遵守法律、管理完善的政府,“根据任何理由,也不准许有人不遵守法律”(注:[法]卢梭:《论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页。)在法治中,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