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关于“道德银行”的实践与思考——兼对浙工大之江学院“道德银行”的个案分析/张维璋(11)
三 之江学院“道德银行”的意义与影响
3.1高校“道德银行”重在机制、理论创新
之江学院创办“道德银行”首先不是对“时间银行”的简单重复,而在于机制与理论的创新。它首先是对道德激励与道德回报机制的一种尝试,并试图通过这种创新,不仅寻找到“道德银行”道德回报机制的理论基础,更在实践当中对这种机制与理论创新予以检验与确认。
3.1.1道德理想要求与现实利益追求的统一
之江学院建立道德银行的实践反映了大学生既有追求崇高道德的理想愿望,又有遵循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实现自己利益的现实追求。道德银行坚持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道德银行最直接的特征是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既包含着市场行为,也包含着道德追求。作为市场行为,服务者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一定的回报,作为道德追求,服务者通过服务活动,感受助人之乐,提升精神境界。道德银行强调社会责任的同时,又不抹杀人的个性,个人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他的正当利益和正当权利得到相应的保护和回报。
3.1.2道德实践载体的创新
道德银行实践着眼于引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建立道德银行提供了具体实在的操作平台。这是因为在道德银行活动中,每一个人既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劳动成果,又享受他人的服务和劳动成果,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统摄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服务道德理念中来。
3.1.3道德理念的创新
将传统的单纯讲求付出与奉献的思路转变为团结互助统一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道德服务理念。为志愿者在自身需要帮助时及时获得回报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和渠道,免除了志愿者遭遇困难时的后顾之忧和奉献后的“失落感”,有助于形成良好道德氛围。
3.2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新模式
道德银行是新形势下对青年志愿者活动激励机制的创新,是对建立青年志愿者行动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以前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往往是‘一阵风’,青年志愿者的热情难以持久,志愿服务队伍也不稳定。道德银行的成立与相应评价制度的确立,使青年志愿者行动长期化有了新的载体,从而有效避免了“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三月走”的现象。
同时,按照《之江学院学生道德银行实施条例》,道德银行是将先进性道德要求与青年志愿者的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致力于扩大道德的群众实践基础,进一步促进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弘扬青年志愿者精神。使得青年志愿者活动真正有章可循。
将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学生主题教育”等活动量化成相应的“道德币 ”,按照存款的多少给予相应的激励机制,更加萌生了持续的活动动力。


总共13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