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闹剧背后的反思:谁是真正的受害者?——关于张学英诉丁一案件的评述/齐汇(8)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价值和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国社会的激烈变革使得原本一致的社会道德基础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走向了价值多元。后现代思潮在社会中涌动 ,“文化快餐”、“坯子文学”、《大话西游》、“一夜情”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滋长,当我们在清华、北大的校园里看见宣传者四处散发避孕用品,当我们听说广场上的接吻大赛有两名女士凑对参加,我们对此做何感想?我们统一的道德基础在哪里?这样一个社会似乎并没有了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往往被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所摒弃。现实的压力和择业的负担使得90年代初期大学里仅有的一些理想主义在当今这个社会泯灭,人们似乎都成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收益、成本、支出、边际效应、帕累托最优、纳什均衡成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词汇。人们看到了太多的无法忍受的现象,看到了太多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看到了太多“低贱的灵魂”,他们的道德在被社会高速发展所腐蚀,他们似乎已经找不到价值和人生的方向。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我们依然强调“以德治国”,我们依然提倡“政治文明”,我们依然努力的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法律真的能够自封,然后解决一切问题,那么我们还要这些干嘛?道德对于法律的发展必须有制约,这种制约可以是法律建构在或看上去基本建构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道德基础之上;这种制约能够防止“法律人的阴谋”,使法律不会由民主悄悄地滑向专制;这种制约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团结民族的道德认识和人伦基础,不至于多元到失去方向的地步。因此道德中的“德”作为一种社会一般规范准则,必定要成为中国法治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一个背景。
本案当中,我们应当尊重民众基于自己道德情感的真实表达,我们应当重视这种道德思想对于法律的干预,我们要防止成为井底的那只癞蛤蟆,仅仅守住自己的一片天空,不许别人打扰(有时仅仅只是提醒)。我们要如王利明教授所说的那样防止“饭碗法学”,我们要学习波斯纳,将法律变成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使我们的这一片园地更加的多样化,在包容中生机勃勃。
四、结语
这样一起简单的遗嘱纠纷,牵出了中国社会一大堆令人感到尴尬和难耐的问题。在这样起事件中,似乎没有真正的受害者。法院在群众和媒体的簇拥下风光了一把;媒体借机大肆炒做,无论从有形的经济收益还是社会知名度上都收获了一把;当地的群众认为法院的判决迎合了他们基本的道德情感,且不论这种过程到底如何,总之是彻底的在法庭上爽了一把;被告人借助媒体、法院和公众将原告羞辱了一把,还没有失去自己继承的全部财产,算是彻底放松了一把;而原告虽然没有拿到遗嘱中的财产,但却赢得了“爱人”的尊重(黄学宾将自己的财产遗赠于她,指明自己的骨灰由她保管安葬),况且遗嘱中的财产对于原告来说并没有合理的预期,因此失去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损失,况且还有这么多法学专家教授为她呐喊明冤,也应当知足,算是在心灵上慰藉了一把。然而,真正受害的谁?―――是中国的法治。
总共9页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