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常态磨损特征再现的研究/兰绍江(8)
②实验时间掌握不准,不仅会造成磨损程度上的差异,亦会形成细节特征甚至种类特征上的差异。在实验中,人的体重不同,运动强度不同,形成相同程度磨损所需的时间差别很大。因此,在模拟实验中,除根据磨损程度预测实验时间外,更应随时观察磨损特征的再现情况,达到要求即停止实验。
关于模拟实验时间,应保持在2个小时左右或稍长。时间过长,实验人疲劳,而且也降低实际应用价值;时间过短,人行走运动特征的常态分布规律表现较差,易于受客观条件的干扰和实验人主观伪装心理的影响,而使常态磨损特征呈现变态反映。要准确地保持一定的实验时间,应根据原鞋底 (或现场鞋印)的磨损程度,适当调整模拟鞋底的成型温度。对于磨损程度重的,可以在12O0C一llO0C之间适当调整以降低耐磨强度。对于磨损程度轻的,可在12O0C——13O0C之间进行适当调整,以增强模拟鞋底耐磨强度。同时还应考虑到这种实验是在嫌疑人直接参加下公开进行的,必须注意排除故意伪装步法所造成的干扰。必要时可以将同一人几次实验结果对照检验,以及参考嫌疑人其他日常穿用鞋子的特征。作到准确无误。
四、结论
鞋底磨损特征在同一认定中的价值是已经由司法鉴定实践所证实的,并非本文的新发现。通过这次采样分析和模拟实验所证明的仅仅是以下两点:
1·鞋底常态磨损特征具有人各不同的特性,在以同一认定为目的的司法检验中可以做为结论的依据。
2·鞋底常态磨损特征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得以再现。通过对模拟样本及现场鞋印的检验,可以在没有嫌疑鞋的条件下,认定现场鞋印为何人穿用的鞋子所遗留。这种方法应用于司法实践,将为揭露和证实犯罪提供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间接证据。
由于模拟实验大大缩短鞋底穿用特征的形成时间,所以这种方法也为足迹和步法科研提供了一种简便而见效迅速的实验方法。
(本文是在一二六所痕迹室指导下完成的,在此仅表感谢。)
附图:
图1:人的脚底压力与鞋底压力吻合
图2:同一人的两双鞋的鞋底常态磨损吻合
图3:鞋底常态磨损特征再现二例(左为正常鞋,右为模拟试验鞋)
(此文原发表于《刑事技术》1982年第6期,但其论证的理论至今未衰。)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