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与创新/何定煌(4)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环境下,在深入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基础上,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指导下,习近平法治思想孕育而生。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旗帜鲜明的强调了其法治主体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法治服务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了人民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法治的主体地位属于谁,从而也揭示了法治为了谁、保障谁的答案。习近平法治思想保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是区别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四、法治的实施。
法治的实施,包括法的设立、执行、法的适用、法的遵守和监督。自商鞅“徙木立信”强调法令必行的意义以来,无论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中强调法的平等适用,还是“法立,有犯而必施。”体现出要求法应该被遵守被实行的愿景初衷。我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大量符合时代生产力,推动时代生产力的法治思想,加强了当时社会的法治水平。在我们肯定这些具有时代价值的法治理念时,透过现象看本质。因统治阶级的局限性,必然导致法治主体、法治原则的缺陷。从而纵有符合时代的法治理念,法治的实施也难以达到其理想目的。我国自古以来强调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内省作用,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即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的内在统一,形成善法良治的社会治理效果。
习近平法治思想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无论是从我国法律的制定,还是法律的执行方面强调要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实施法治不在于制定了多少法律,而在于所制定的法律在多大程度上付诸实施。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抓主要矛盾问题上,落实法治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管住关键少数。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完善执法司法政策措施,全面深化政法改革,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民安宁的重大责任,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从我国国情和人民要求出发推动法治事业发展,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法治权利。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覆盖,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度感受到公平正义。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