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推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洪碧华
《推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
洪碧华
【内容摘要】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难点在基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我们从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高度出发来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治理法治化取得显著成效,基层治理已经逐步走上法治化和现代化的轨道。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本文主要探析基层治理的八大措施。
【关键词】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对策思考
实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城乡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基层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践。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基层作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步,制约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实现程度。自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法治取得的效果和成绩比较明显,但距离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这一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基层治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三治”优势互补、协同发力、融合共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系列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要求。
一、新中国成立72年来城乡基层治理历程
(一)社会重构时期(1949-1957年),这是一种分散多元的治理结构。在社会重构时期,围绕社会秩序建设,基层治理除了城市、乡村的基层政权,也依赖旧政权残存的保甲、商会、协会等力量,并越来越多采用政治动员的方式实现治理目标,形成了分散多元的治理结构。
(二)社会改造时期(1958-1978年),实行生活生产的政治一元化。这个时期,基层治理延续并强化了对政治组织的依赖,日渐吸纳和取代其他治理主体的功能,形成了政治一元化的治理结构。
(三)社会培育时期(1979-1999年),一种市场化转型中政社二元结构。政治一元化必然导致的经济活力不足,影响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市场转型方式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的流动人口和下岗工人的增加,原有的政治化组织方式的失效,借用行政吸纳与群众自治选举的方式将流动与冲突的社会群体纳入属地管理的治理体系中。
(四)社会治理初期(2000-2012年),属于“一核多元”架构下的治理共同体建设。我国2001年加入 WTO 后,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2004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发展态势,治理手段和治理主体多样化和多元化,党组织的党建活动与基层治理的组织与目标相互融合,出现“党建引领的协同治理模式”,多元社会需要多元治理。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