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精神论纲/卜越(3)
(3)思维。即大脑对信息的识别、加工过程,包括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等。人脑对信息的识别加工过程因信息的形式、内容不同而不同。有的过程只是几个信息的简单对比,所用时间很短(人脑的神经元以每秒几百米的速度相互通讯),即这样的过程是瞬间完成的。而人的感觉的时间阈限是有一个长度的,低于这个长度我们就感觉不到了,如日光灯的光线每秒闪动100次,我们看不出它在闪动。每一种感觉的时间阈限并不完全相同。思维时间大于阈限的,人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在思维。笔者把人们感觉不到自己在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称之为无感觉的思维,而把人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在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称为有感觉的思维。以所加工信息性质的不同,我们还可以把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对表象信息的识别与加工。抽象思维是对抽象信息的识别与加工。人脑对于信息的识别加工是借助已储存信息进行的。没有记忆,就没有信息的识别与加工。婴儿出生后第一眼看到世界时,只有信息储存,而没有信息的识别与加工。 人脑也可以对已储存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即所加工的信息来源于记忆。
(3)记忆。即大脑对信息的储存。和电脑类似,人脑对信息的储存也可区分为“硬盘”和“内存”。长期记忆的信息储存于大脑的“硬盘”(大脑皮层),瞬时和短时记忆的信息储存于大脑的“内存”(边缘系统)。记忆的内容既包括简单的、独立的信息——外部输入的、输入后加工的、储存信息再加工的等等,也包括复杂的、综合的信息(集合)——包括时间元素的事物发展过程、包括信息加工方法的思维过程、抽象的信息加工方法等等。 “记忆与学习是一体之两面,记忆是学习的表征”。(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人脑通过学习-记忆而成长发育,个体精神通过学习-记忆而成熟完善。个体精神建立在通过学习-记忆而成长发育的大脑结构和信息积累的基础上。任何个体精神都有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积淀,都是民族文化、社会文化与个体精神特征的统一体。
(4)情感-意志。或称自我意识,即大脑对信息作出评价及发出内部指令的过程。情感-意志是人脑中的信息评价及内部指令中心,或称为自我意识中心。自我意识是情感和意志的统一,即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的统一。情感为人的动物本能,人生来就有对信息作出评价及发出内部指令的本能。对信息作出评价伴随着心理体验——波澜不惊或者喜怒悲恐等。对信息作出评价及发出内部指令的过程可以因为时间很短而自己无感觉,表现为反射性身体反应,如血压变化、手触摸烫的物体马上缩回、情感的自然表达——笔者称之为情绪、等等;也可以在有感觉的思维的参与下对信息作出评价及发出内部指令,表现为自主支配自己的行为。个体对信息的评价标准,从生而有之的纯生理性的价值体系,随着人的成长逐步演变成为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价值体系。婴儿的情感仅为大脑中的“古哺乳动物脑”(边缘系统)的产物,随着婴儿的成长,情感中逐步融入学习、记忆内容。成年人的情感是动物本能与社会化的统一。意志是以独立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的标准对信息作出评价及发出内部指令的过程,完全是学习和社会化的产物。三岁以前的幼儿没有意志,青春期后,意志逐步成熟。在精神系统中,情感-意志子系统处于核心地位,在感受器接受信息、感觉、思维、记忆、行为过程中,都有自我意识的参与,即情感-意志与之相互作用——评价、指令及其反馈。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