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个体精神论纲/卜越(4)
(5)行为(情绪)。行为(情绪)是精神的物化,是大脑的内部指令见诸于身体的过程。其中情绪是情感的物化,是情感见诸于身体的过程。
人脑的先天结构因人而异,后天的学习也因人而异,故人的精神是千差万别的。人脑中的信息处理方式和价值体系主要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相同的信息处理方式和价值标准,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时,具有功能的相同性,如作一些简单的数字运算。但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和价值体系互不相同,即便输入相同的信息,通常也会得到千差万别的结果;或者虽然结果相同,但各自的信息处理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
人一出生就具有简单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感觉、记忆和情感-情绪)和学习成长能力。婴儿可以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信息,并将该信息储存于脑中;新接受的信息可以和储存于脑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生理需要可以对该信息作出评价并表现为情绪。就是说,人一出生,大脑的信息编码方式以及基本的处理方式就是固化在脑中的,并且,其信息处理方式具有学习和成长功能。婴儿不断接受并储存新信息,新信息与已有信息建立新的联系,其联系越复杂,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就越复杂。婴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其大脑信息处理方式的学习、成长过程。大脑的发育与其信息处理方式的成熟相一致。到10岁左右,大脑枕叶和颞叶的皮层神经元基本完成了髓鞘化,枕叶和颞叶分别主管视觉和听觉,即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处理方式基本成熟。15-18岁,大脑前额叶以外的联络皮层神经元基本完成了髓鞘化,人的感性能力初步廓出。25-30岁期间,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完成髓鞘化。前额叶主管抽象思维、意志等高级精神活动。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完成髓鞘化,标志着大脑发育的生物学成熟。(参见丁峻:《思维进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8-69页。)
婴幼儿乃至青少年的成长发育伴随着脑结构的变化,个体精神的成长与脑结构的成长相关,个体精神的差异建立在脑结构差异的基础上。人们脑结构的差异,有先天的不同,也有从出生到二十几岁大脑发育期塑造的差异。脑结构的塑造源于学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个体精神的塑造者,也是婴幼儿和青少年脑结构的塑造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婴幼儿只要醒着,就是在学习。抚养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个体精神。如果只顾孩子长身体、不生病,而忽略对孩子精神的塑造,那就本末倒置了。应当根据脑结构以及个体精神的发展规律安排学习内容。所以,不仅职业教育者,每个人都应当下功夫学习、研究心理学。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