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精神论纲/卜越(6)
感官舒适是生物人的本能,获得认同是社会人的本能。人是生物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人的需求是感官舒适和获得认同的统一。个人需求的结构——感官舒适和获得认同的配比以及各自内部的结构——因人、因时而异。婴幼儿的需求以感官舒适为主。随着人的社会化及精神独立,获得认同的重要性逐步增加,并在青年时期到达顶峰。青年人步入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获得认同。青年人自杀等很多过激行为,主要诱因就是其不能获得认同,包括朋友、恋人的认同、生活圈的认同、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同。老年人的生活圈逐渐缩小,而身体状况渐差,故其感官舒适需求的重要性随之增加。
需求结构受制于人的价值观,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而改变需求结构。价值观是对事物进行评价或者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有概括与具体之别,前者是对大范围事物的概括看法,后者是对小范围事物的具体看法。价值观越概括,作用于事物的范围越大,也越稳定。价值观越具体,作用于事物的范围越小,稳定性也就越差。最概括的价值观是对人生、世界的总的看法,其稳定性最强,对具体价值观具有指导性,故可称之为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通常会伴随整个人生,而对于某个具体事物的看法则可能随时改变。个人的价值观是社会化、民族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因学习、教育而社会化和民族化,因个人天赋、信息储存、经历不同而个性化。个体以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信息接受、储存而形成特有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也会随着生活经验和信息接受、储存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可以是不知觉的、被动的,也可以是自觉的和主动的。通常所说“修养”、 “修炼”,就是对价值观的自觉调整。
感官舒适和获得认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多数具体需求都可以归类于感官舒适或者获得认同,也有的具体需求是感官舒适和获得认同的统一,如爱情。爱情不仅包括和颜悦色、甜言蜜语和肌肤之亲等感官舒适的需求,也包括获得对方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认同。每个人的爱情着力点或有不同,有的看重容貌,有的对甜言蜜语着迷,有的却因为对方对自己的认同而受宠若惊。婚姻为法律、社会对二人关系的认同。随着婚龄的增加,爱情的结构也会发生一些改变,通常获得对方认同的比重逐步下降,而感官舒适的比重逐步增加。
需求的满足即为幸福。幸福是主观体验。人可以调整需求结构或者降低需求标准而使需求更容易获得或者更多的获得,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毋宁看作是一种激励理论。其关于需求的分类是以某种价值观对人的各种需求进行评估的结果,虽具有一定的励志作用,但这种以单一价值观评众人之需求的方法是错误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包括主客观情况、价值观等等,其需求结构也就不同。在个体的需求体系中,各种具体需求的重要性由个体价值观所确定。外人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他人的需求结构,无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当然,同类人之间的需求结构会有相同之处,但这是对人分类讨论的问题。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