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浅议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意义法律依据及方法路径/徐凤林(3)
三,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方法路径
路径一: 坚持集体协商新理念,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深刻领会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关于"八个坚持"的基本内涵,按照全总推进“两个普遍”的工作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协商理念,遵循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企业自主分配与劳资协商共决相统一原则,以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以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为重点,加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主体建设,扩大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范围, 努力提升集体协商质量,培育行业协商品牌,提升行业集体协商水平,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促进企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路径二: 加强集体协商工作机制建设,为开展集体协商提供指导服务
要加强集体协商工作机制建设,构建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使职工参与工资分配的权益得到保障,形成制度支撑有力、机制运转高效、职工参与广泛、实施效果明显的集体协商工作局面。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立科学合理、公平有序的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分配公平和社会稳定。坚持“程序健全、运行规范、协商充分、过程民主”的原则,加强工资集体协商流程建设,制定《工资集体协商流程图》,引导和督促企业严格履行法定工作程序,做到程序运行有流程可遵照、有标准可衡量、有记录可稽核。加强个性化协商工作。实行特殊工时制的企业,重点协商职工加班加点工资计发基数和工时安排计划;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重点协商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巩固集体协商建制率,扩大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范围,不断提升集体协商质量,做到协商内容针对性强、程序规范、沟通充分、履约到位,高质量完成工资集体协商目标任务。
路径三: 用好工会组织的法定职权, 全面提升集体协商质量
要坚持“依靠职工开展协商、协商成果普惠职工”原则,突出职工主体地位,扩大职工的关注、受益、监督、评价、建议参与度,用好用足法律法规赋予开展集体协商的权利,细化落实法条规定的措施办法,依法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形成制度支撑有力、机制运转高效、职工参与广泛、实施效果明显的集体协商工作局面. 加强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 把企业建立集体协商机制与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选劳模等工作有机结合,依靠党政,依托劳动关系三方机构,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升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质效.深入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做到集中要约与动态要约相结合,单个企业要约与区域、行业要约相衔接, 指导劳动关系双方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督促合同履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达到职工增资,企业增效目的。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